张士诚为嘛打不过朱元璋?爱吃独食谁能忍

张士诚是淮南泰州人。泰州地近海滨,民众多靠晒盐过活,但官府赋税劳役很重,民怨沸腾。张士诚年少时是会武术、讲义气的小流氓,兄弟几个以撑船贩私盐为业。贩私盐利润高,张士诚又轻财帛,乐意周济贫困,很得人心,私盐贩子公推其为头目。

适逢各处起兵反元者众,1353年,不甘受官府和地方豪强欺压的张士诚,乘势率几兄弟在内的“十八壮士”举义。他招徕贫苦盐丁和无业游民,攻下泰州、高邮,占据三十六处盐场,并自立为“诚王”,国号大周。1356年他建都隆平府(今苏州)时,*范围几乎覆盖了江南大部分富庶地区。

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率大军扫荡江南、围攻宜兴之际,连战不利的张士诚只好接受元朝江浙右丞相达识帖木儿的劝诱,再次降元,被封为太尉。

张士诚与元朝的关系反反复复,时叛时降,这大约跟他的流氓出身和盐贩经历有关。明史专家吴晗评价他“生性迟重,不多说话,待人宽大,但没有一定主见,只想守住这块基业,怕冒险吃亏出差错。大将大臣们都是当年走私的江湖兄弟,做错事以至打了大败仗,也不忍责备,赏罚不明”。

朱元璋得到天下后,与群臣总结革命经验,也说元末群雄中“士诚最富,友谅最强”,但“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的好生事,器小的没长远打算。出身贫苦农家、当过游方僧人的朱元璋断言:士诚做过盐贩子,遇事斤斤计较,顾虑多,疑心重;友谅生于打渔人家,惯见风浪,野心大欲望高。

所以,他料定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会袖手旁观;假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倾巢而出抄己方的后路。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对张士诚的“人品”判断准确。

张士诚此番降元,其实也是三心二意。在此后六七年里,他打着官军的招牌,南侵江浙,北逾江淮,南边占领了杭州、绍兴,北边*一直伸展到济宁(今山东境),拥地两千余里。

元朝方面的达识帖木儿之所以急于招降张士诚,且容忍他不断扩张地盘,也有自家的苦衷。原来自从红巾军纵横江淮一带后,南北漕运断绝,大都(今北京)缺粮,快支撑不下去了。他们要解决南粮北运的难题,不能不对控制江南的张士诚及称雄江浙沿海的方国珍实行安抚政策。

从1360年到1363年间,“士诚出粮、国珍出船”,总算每年能海运十几万石粮食北上大都,为苟延残喘的元朝多续了几年命。期间,张士诚也曾试图大举进攻,收复被朱元璋夺去的失地,可是在修筑一新的宜兴城下遭到杨国兴挫败,泄了元气,再无余力反扑。

朱元璋与张士诚相持十年,打来打去,谁也占不了对方便宜。直到1363年“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一举击溃陈友谅,再顺势攻取武昌城后,挥师东向,剑指江浙,气节有亏且只顾自保的“私盐大王”张士诚,也就朝不保夕了。

1367年年底,朱元璋大军包围平江城,张士诚率余部死守拒降。经过十个月的攻坚战,平江城破,张士诚自杀不成当了俘虏,被押解至应天府。他拒绝宿敌朱元璋的问话,且不进饮食,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人乱棍将其打死(一说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