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 屠戮敌军160万 究竟是嗜杀还是无奈

战国时期,秦风尚武,名将辈出,白起的战功堪称秦国历代将军之冠。白起在军事上的成就,让他赢得了“战神”的美称,成为了后人景仰的对象。

翻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便有对白起战功的一连串记录:“某年某月,白起攻某地,拔城多少,斩首多少。”太史公以简练而铿锵的笔调,概述了白起南征北战的一生。其中,最精彩的战役要属三场:第一场为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第二场为进攻楚国,攻破楚国首都郢都,焚烧其历代王陵所在地夷陵,逼楚迁都;第三场是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彻底摧垮了赵国的军队主力,从此,山东六国再无力抗秦,纵使“合纵”成功也只变成了苟延残喘。此外,还有诸多夺城杀敌的记载,但没有任何一场败绩。粗略统计,白起纵横沙场30余载,共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攻城大小70余座。

白起的人生无疑是辉煌的。他指挥了秦昭王发动的所有大战,严重削弱了楚、赵、韩、魏四个强国。在白起的统率下,秦军所向披靡,各国诸侯听说白起为将多是望风而逃,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并不多见。当长平之战后,白起兵分三路直指赵国都城时,连孔夫子的六世孙子顺都哀叹:“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白起是一个被誉为神的虎将,但却因为杀戮太多,所以常被人称作“杀神”,甚至被称为“人屠”。

是百战百胜的“战神”,还是杀戮无度的“杀神”,抑或是被人斥之的“人屠”?当然会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史实却是唯一的。如果没有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降卒,白起不会背负“屠夫”的骂名。可是,这一次残酷的*,真的是源于白起残暴嗜杀的秉性吗?对此,有着自己的个人见解。人们只听得见赵军冤魂千年的怨恨;有没有想到,这里面也会有一代战神无奈的嗟叹呢。杀降当然不具备任何正义性,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白起坑杀赵军降卒也是无奈之举。贬其为“屠夫”,实在太过分。应该说:“杀降亦无奈,谁解将军心?”

根据历史资料来看,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长平之战是先秦时期罕见的一场大战,秦赵双方都投入了举国之力,赵国遭到惨败,秦国何尝不是“惨胜”?战后,《史记》记载白起自己所说:秦国“死者过半,国内空”。言下之意,军队方面,秦军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兵力;内政方面,国内已经空虚。后来的事实证明,将近两年后,秦军依然无力进行远征他国攻打其都城的战争。在这种国力疲惫的时候,如果接纳赵军40万降卒这么庞大的队伍,一旦赵军降卒反覆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40万身陷绝地必然死战的赵军,必然给秦军带来难以支撑的危局。那么,赵军降卒除了死亡,还能有别的路可走吗?因此,笔者认为,杀降应该是秦国在时势之下的无奈之举;而且,秦王及秦国大臣的意见也会左右其中。可以说,白起杀降是出于对秦国前途的考虑;在崇尚武力的秦国,这是一个将军必然要做出的选择。正如一历史爱好者评价:“有人为了忠诚承担善,有人为了忠诚承担恶,白起属于后者。”

此外,笔者认为白起也并非嗜杀成性。因为依后世儒家对秦的贬低,对他的攻城略地,史书措辞只是“拔城”“取城”,而没有“屠城”的记录,所以,笔者相信白起不是残暴嗜血的“人屠”,长平之战杀降是出于时势所迫,自有无奈之处。

笔者无意为白起杀降洗白,可是他承担的恶名实在太多了,其功业鲜有人能够准确历数,杀降之事却被反复渲染,甚至添油加醋地流传出“高平烧豆腐”的可怕传说。传说赵国人把豆腐当作白起的脑浆食用,来发泄怨恨。事实上,出现豆腐这种食物,最早是西汉时期。所谓“高平烧豆腐”,与“孟姜女哭长城”一样,都是后人牵强附会罢了。

是是非非,人们已经争议了千年,也许还要争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