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晚死十年还有没有可能“袭许”呢?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三国豪杰,有一颗璀璨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孙策早逝(175—200年)无疑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纷纷三国豪杰无数,但是当我们谈论起三国豪杰,有一颗璀璨将星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小霸王孙策。

孙策早逝(175—200年)无疑是个遗憾,使其“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的战略没能来得及实施就撒手人寰,可是假若孙策可以来实行这个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呢?

官渡之战在建安五年(200年)八月以后进入相持阶段,而且曹操处于粮尽兵少的不利局面,甚至一度想回兵,此时也正是孙策打算“袭许”的时候。

当时孙策身在丹徒(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虽然距离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道路遥远,不过以曹操的统兵思想,他是决不会先退救许昌的,因为两军对峙,谁先退谁就要在大局吃亏,这是旬彧的主张“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曹操肯定了他的建议,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孙策兵临许昌,恐怕曹操也不会大举回师的,只能在官渡同袁绍力战,那么孙策就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孙策在徐州碰上了陈登这块硬骨头。

《陈登传》引先贤行状曰:”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於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贼初到,旌甲覆水,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乃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望形势,知其可击。乃申令将士,宿整兵器,昧爽,开南门,引军诣贼营,步骑钞其后。贼周章,方结陈,不得还船。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迸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这里记了孙策第一次讨陈登以失败告终。事情并没有完,之后孙策又再次伐徐州,不过却在这时遇刺身亡(《江表传》载,许贡上表汉帝,说孙策骁勇,是项羽一类人物,应放在朝廷以便于控制,以免养虎遗患。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怀恨在心,最终将许贡致死。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民间,在孙策出猎时将其射伤,不久病重而死),一代英雄带着难以达成的心愿英年早逝,使人嗟叹.

对于孙策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谋士虞翻就曾劝谏他不要轻易外出打猎,要注意安全,孙策不听,结果造成了无以弥补的后果。其实作为敌人的曹操的*谋士郭嘉在曹军上下因孙策意图袭击许昌而惶惶不安的时候就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郭嘉一语成谶,孙策不久后真的被刺客所杀,可见最了解自己的正是敌人。

然而别忘记我们研究的是假若孙策不死的,那么我们不妨假设,孙策攻克徐州,挥师北上,加上汉献帝也会支持孙策,因为就在这一年董承诸人谋操失败,曹操同献帝的矛盾已经计划,如此一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孙策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是孙策到达许昌的时候,曹操已经取得胜利了,可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曹操并没有消灭袁绍,此时离他统一北方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如此一来,曹操几处于袁,孙夹击的局面,那么这中原争夺战可也有的一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孙策有没有这个实力,我觉得至少可以一试,在孙策纵横江南的时候,曹操就曾感叹:“猘儿难与争锋也!”并且把侄女许配孙策之弟孙匡,又让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同时以礼征召孙权、孙翊,命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以拉拢孙策,由此可见曹操对这江东小霸王的顾及。那么果孙策多活十年,统一天下的也许正是孙氏后人呢。

当然这个可能并不大,因为《孙策传》裴注引孙盛异同评曰:”凡此数书,各有所失。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又案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於官渡,谬矣。伐登之言,为有证也”,这也就是说,孙策的袭许之策面临着几方面的威胁,首先是卧榻之侧的黄祖,陈登;其次孙策将汉帝迁往江东路途遥远,也难以成功;最后还有就是郭嘉说的孙策缺乏得力助手,于是就使得袭许策略难以实现。

总之历史已经完成,我们能做的仅是假设,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古人鸣一声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