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并非死于天花 而是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
一位23岁的皇帝正当年富力强,却突然撒手人寰——历史上关于清朝皇帝顺治之死,一直有许多猜测。他因何而死?得天花,还是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请看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对顺治死因之新解。
顺治之死是清朝十大奇案之一。之前流传较广的有顺治出家并圆寂于五台山,但更多学者认为顺治死于天花。随着近年一本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的出现,其中称:“有人密启藩主:以高崎之战,伪虏顺治实在在思明(即厦门)港被炮击殁”,因而因应了“顺治是被郑成功炮毙于筼筜港,郑成功得时机收复*”的民间传说,一度引发有关学者们热议。
长期研究郑成功史迹的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研究员,退休后在阅读史料时意外地发现,这一“有人密启”或民间传说虽不足以为信,但这一史料却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顺治并未出征厦门,却有大人物战死厦门
何丙仲曾任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他说,顺治没有死于厦门的最大根据,就是顺治并未亲征,也就是说,顺治根本就没到过厦门。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当政时,郑成功的海上*是他的心腹大患。清*对郑成功很忌讳,一度想把他招安,均遭拒约,终使顺治帝于1660年下决心派兵出征,围剿郑成功军队。
何丙仲认为,历来的文献,如杨英的《先王实录》、阮旻锡的《海上见闻录定本》等,对清军投入于征厦的兵力都比较笼统,连清将的姓名官爵也一片混乱,例如《海上见闻录》出现过“昂邦章京”“二等虾”“梅勒”“红带梅勒士心秀”;《先王实录》为“昂拜章眼红”“真满哈喇士心”“真满呢马勒、石山虎”。黄宗羲《郑成功传》则为“哈喇士星”等等,因为满汉文化存在差异,连文献读来都不知所云。“因而才会有顺治亲征厦门的传说产生。”
他查阅《清史稿》,发现参加厦门之战的确实有一大批满洲贵族,或为皇亲国戚,或为重臣之裔,其中有努尔哈赤之侄务达海,三等侍卫署甲喇额真和托,战死在厦门的有甲喇额真赫特赫(死后“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觉罗拜山之子莫洛浑(死后“赠三等伯,諡刚勇”)、阿哈丹(死后“卹赠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皇太极十六大臣之一的萨弼翰之孙哈尔弼(死后“授拖沙喇哈番”)等。头衔和规格之高,是郑成功前所未遇。当时清郑双方存在文化差异,加上情报工作也未必到位,以至于有人发生误会,误以为炮毙的是顺治皇帝本人,便向郑成功“密启”。
当时这种误会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带兵到厦门的这个达素,《海上见闻录》等文献都说他厦门兵败后,到福州吞金自尽。其实不然,《清史稿》记载他兵败后,当年被“召还”,康熙八年(1669年)因鳌拜而受牵连落职,不久官复原职后,才去世。
郑成功谍报不发达,“炮毙顺治”成美丽传说
关于顺治皇帝是在厦门被郑成功的军队炮轰而死的说法,在2004年提出,这种说法的首倡者的依据是《延平王起义实录》手抄本。
《延平王起义实录》是泉州南安的郑成功后裔郑梦彪提供的,只是手抄本,而且年代久远,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仅能作为参考资料,但不能作为史料。
但在厦门,“顺治帝被炮毙于筼筜港”这一说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一些地方人士也赞同这一说法。这是为什么呢?何丙仲也分析了其原因:当时谍报系统又不发达,郑成功与清*来往不多,对清军内务、机构不熟悉。郑军大炮击中了清军那些讲究高规格排场的皇亲国戚、龙子龙孙以后,郑成功一方误认为击毙皇帝,就不值得奇怪了。“虽然郑成功本人‘当时恍惚,未敢信耳’(《延平王起义实录》),但这个传说却已流入厦门民间,流传至今。”何丙仲说。
少帝染病逝于北京,郑成功得机收复*
至于顺治真正死因,何丙仲最近在阅读明末清初一些有关西洋耶稣会教士的文献中,也发现一些有趣而且有价值的史料。
话还要从来自德意志的耶稣会士汤若望说起。1651年,顺治皇帝亲政。大学士范文程引见汤若望给顺治皇帝。汤若望不仅给皇太后治好了病,还给后来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治好了病。此后,顺治向汤若望请教天文、历法、宗教等学问,还向他请教治国之策,交往甚密。
年轻的顺治和60岁的汤若望的关系有如孙辈之对待祖父。在汤若望眼中,顺治具有审慎、公正的品质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暴躁的脾气,对迷信活动的爱好,以及极度沉湎女色的天性。他对转变顺治为天主教徒的愿望从未削减,虽然1658年后,因受到太监和僧人的影响,顺治与汤若望的关系有所弱化。
1660年,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伤心至极。照汤若望的话说,顺治本来已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又在旷日持久的葬礼和道场上大受折腾,于是在董鄂妃死后四个半月,染上天花,三天后即1661年2月1日也死了。
当皇帝奄奄一息的时候,汤若望还去看望过他。顺治看了一眼他事先准备的以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劝导词,表示说在他痊愈之前不想进一步讨论这个题目,汤若望在日记中写道。
何丙仲据此推断顺治死于北京是不争之实,死因是感染天花。
不可否认的是,《延平王起义实录》有一段相关文字,是以往郑成功研究资料中所未见。其文为:“报伪朝顺治崩,太子即位,是为康熙。藩喜曰,伪朝大丧,且达素新败,虏必无暇南顾矣,我当速取公夷为根本地,然后再图北征。”文中所说藩,就是郑成功。已故的张宗洽先生认为,这段文字解释了郑成功对攻台时机的选择,具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
郑成功是海峡两岸民众公认的民族英雄。顺治去世后,年幼康熙继位。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强行占领达38年之久的宝岛*,为统一大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