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宫最后一道石门 400年前发生了什么?
1956年5月19日,在定陵勘探小组白万玉一声“开始”命令下,这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以研究为目的,有组织、主动地用考古学方法对皇陵的科学发掘正式动工,也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皇陵。
挖了两个探沟,历时1年整,1957年5月19日,定陵考古队发现了金刚墙。它由23层城砖叠垒成“圭”字形封砖,其后,通过6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隧道,便是地宫大门。当年,考古队员赵其昌第一个跳进隧道,隧道的地上散乱地铺着当时用于修建皇陵废弃的木板。黑暗里一阵摸索之后,大家发现了地宫大门。石门由汉白玉做成,上边纵横雕刻着九九八十一枚乳状门钉,门面上的铺首庄严威武。
大家走进一看,里边一块石条把大门死死顶住,无法使用蛮力推开,如何才能开启这窥探地宫真貌的石门呢?
在早期开发的明清陵墓里,有些墓道的石门是用石湫滚动的方法将门顶住的,即现在石门内侧做一个斜坡,凿出沟槽,槽顶部放置石湫。当人走出去关门时,石球就会沿着鞋面滚动,直至石门关闭,石球滚进两门交合处一个更深的槽内停住,门就锁上了。根据这个启示,考古队摸索出开启定陵石门的原理,那如何挪动石条呢?在有关崇祯皇帝入葬的记载中,大家发现了“拐钉钥匙”,顺利开启了地宫大门以及之后包括左右配殿在内的七道石门。
关键的时刻到了,考古队员屏住呼吸开启地宫隧道左边的石门,雾气迷蒙中一座棺床隐约可见,但随着雾气渐渐落下,巨大的棺床中除了一口金井外,再无其他,难道墓早被盗了?不甘心就此下定论,考古队员接着打开右边的石门,结果竟和左边配殿里的情形一模一样,但是配殿里并没有被盗的痕迹,究竟为什么空空如也?
已经开了六座石门了,还有一座门。怀着近乎绝望又无比期待的矛盾心理,考古队员颤抖着打开了最后一道石门。顶着烟雾进去之后,大家在一次惊了:棺床上排列着三个硕大的朱红色棺椁。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理,地宫后殿中间是万历皇帝的棺椁,左边是孝端皇后棺椁,右边则是孝靖皇后的棺椁。
孝靖皇后是万历母亲钦定的原配,就算万历不待见她,她也是有资格陪葬,至于另一位皇后,原本万历皇帝遗命自己宠爱的郑贵妃郑氏为皇后,死后可葬于定陵玄宫,只可惜当时万历与郑贵妃的爱情早为朝臣不容,大臣认为万历的遗诏有悖典礼,于是郑贵妃无缘定陵。而孝端皇后则是他的孙子朱由校当上皇帝后追封的,故将其棺椁迁到了定陵。
帝后同葬后殿,而配殿空空如也的奇特葬例令人疑惑。根据对玄宫后殿地上铺设的木板条观察来看,木条上有车轮压过的痕迹,显然木条是为保护地宫地面的金砖,而两个配殿却没有铺设木条,的确说明当时棺椁没有运进配殿。
当时,孝端皇后先万历而死,直至万历死后,帝后棺椁一同入葬。帝后入葬时正逢雨季,玄宫不可久泄,故只挖开一条通往后殿、中殿的那条隧道,而棺椁无法沿着隧道从后殿进入配殿。但是从孝端皇后逝世到埋葬,中间有六个月的空闲,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打通配殿的隧道?
也有人怀疑配殿是为殉葬的嫔妃们设计,但是英宗皇帝已废除殉葬制度,万历皇帝不好违背祖制,所以选择了空设?
而后殿里除了三口棺椁和26只凌乱的木箱之外,那些尚未清理干净的木板,没有解开的抬箱子的绳子、木杠,零零散散散落一地,场面相当局促,这些有说明了什么?
据说,皇帝葬例都会经过专门的演练,以免出现意外,然而,万历皇帝埋葬前,宫中并没有进行抬杠等的演练,以至于葬例当天抬着棺椁的绳子断了数次,不过已经没有人顾得上了。
凌乱的葬礼,凌乱的玄宫,仓促的结局反映着这个悲哀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