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建文帝是谁

建文帝是谁?建文帝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次子。原来建文帝朱允炆有个长兄,但是不幸的是长兄英年早逝。其父的原配逝世之后,朱允炆的母亲才得以扶正。之后朱允炆被明太祖视为嫡长孙。

建文帝画像

一三九二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朱允炆自小就熟读诗书,跟随在身边的文人志士也都是怀着理想主义的人物。性情同其父亲一般温顺,心胸大度,宽怀对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当时他只有二十一岁。而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进一步详细的情况已经没有可信的资料。他在位时国内发展状况也已经无从考证,因为建文帝时期的档案已经全部被毁。

建文帝朱允炆有三位心腹,他们分别是黄子澄、齐泰与方孝孺。这三位儒家师傅倾心辅佐建文帝从政。黄子澄在当时备受尊敬,于明太祖在位时就已经担任过数职,现在被朱允炆封为翰林学士。齐泰对经书大有研究,被建文帝封为兵部尚书并参与国政。方孝孺是有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不像其他几位那样那么早进入官场,大器晚成能够形容他的一生。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的结局是扑朔迷离的。燕王起兵*,那时南京城内皇宫大院大火弥漫,而几具烧焦的尸体已经无法辨认,有太监说是皇帝,皇后等人的遗骸。但建文帝最后到底是生是死没有人知道。以上便是关于建文帝是谁的大致概述。

建文帝在位多少年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极其特殊,正是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并不稳当,登基后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么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何建树?建文帝为何不能继续在位呢?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离开皇位的呢?

建文帝图像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时间为公元1398年6月,离开皇位时间是公元1402年7月。为何用离开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这与建文帝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

建文帝作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严酷的理政治战略,在国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为治政的主导思想,废除了明太祖颁布的过于严酷的刑罚七十有三条,并且减免了地方的税赋,让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但也是过于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国家治理之上反而显得有些停滞不前,犹豫不决。

正是建文帝的软弱,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建文帝成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赶*的君王,堂堂的国军之力量居然无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游勇。一场大火后,建文帝生死未明,永乐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认建文帝的存在,对外宣告是从明太祖处接任的皇位。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离开皇位来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建文帝失败的原因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的惨败的原因,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对建文帝最终结局感兴趣,最主要的是探究建文帝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在短短四年后就失败了,而且结局非常悲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建文帝

建文帝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文帝生性软弱仁慈,没有身为帝王该有的果断谋略。建文帝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最讲究仁义道德,他不愿背负诛杀叔叔的罪名,正是这份仁慈害了他。朱允炆在下令削藩之初便下令不准诛杀朱棣,但是行军打仗最讲究就是擒贼先擒王,建文帝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由于他的这一命令,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是建文帝不善用人。他身边都是一群儒生,这些人往往只会照本宣科,满口仁义,根本不懂军事,更没有一个可以任用的武将,而朱棣从小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既锻炼了他的胆识,又在身边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将,而朱棣手段高明,牢牢笼络住这些部下,终于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建文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建文帝的统治集团内部不和,当时朝廷内部对削藩之事议论纷纷,流言四起,但是建文帝根本不能知人善任,更不会明辨是非,采纳忠臣谏言,而且由于他的软弱,也不能很好的制止这些言论,从而动摇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根基,给朱棣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