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智慧”到底来自何处?

历史上最聪明的那颗大脑,在一个被解职的医生家中藏了五十年。这个大脑的主人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拥有极高的智商,人们甚至怀疑他是外星人种。对于爱因斯坦智慧之谜,科学家研究很多年,那这些科学家得出了哪些结论呢?

(一)智力发育迟缓是福是祸?

科学家是否等于天才?或者说科学家生来就有一颗聪明的大脑?而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智力发育迟钝的孩子,到了三岁才开口说。并且一个犹太的小孩生活在德国与别人交往是受限的,读小学时,同学们都歧视他,老师也不喜欢他。所以不敢也不愿意和其他的德国小朋友玩,爱因斯坦在游戏、交往等方面找不到任何乐趣,或者说在交往上他“染上”的是消极情绪。

他选择了观察与思考作为自己的优势,他喜欢一个人去观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要有趣很多。并且接触到物理、数学以后,能够让他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得到快乐。人们大脑有一种优势学习内容便会排斥劣势学习内容的学习倾向。当爱因斯坦在思考与观察中获得无比的乐趣时,对与思考观察没有多大关系的交往、游戏等方面的内容便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可能也正是这样,才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免受各种世俗的诱惑,在寻找真理的大路上一直走下去。

(二)生活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储备

爱因斯坦在小学时候成绩很一般,甚至很多学科都不及格,但是一开物理课他开始大显身手。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在其很小的时候合开了一个电器工厂,家里到处都是线圈、电动机以及相关工具和书籍,这些东西陪伴着爱因斯坦长大。爱因斯坦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加上叔叔用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给爱因斯坦讲解物理、数学、几何等一些原理这些都在小爱因斯坦的大脑里提前埋伏了很多的知识。

如果人的思考是需要知识的,就像机器需要材料才能工作一样。爱因斯坦的生活环境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知识,这部分知识领先别人一步,所以学物理他就先会、先顿悟。因为比别人先会,所以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的爱因斯坦面对物理时是兴奋的,产生一种条件性兴奋,当人兴奋的时候,智力要比平时高出很多倍。遇到物理爱因斯坦的条件性兴奋便被调动起来,最后形成一个增强循环的放大效应。

他的潜意识学习系统开始不断的循环、放大、巩固:一看到物理知识就比别人领先一步,先领悟,便会兴奋,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立刻完成,以至于其他同学望尘莫及。对于西方的一些物理杂志,看到了就喜欢读,着迷,在这种状态下同样容易记住杂志上的知识。所以从初中到大学物理成绩一直领先,国外发表什么杂志也是马上就知道,理解掌握,并认知思考。

(三)雅各布叔叔的启蒙让爱因斯坦增添对科学的积极性

雅各布是爱因斯坦的叔叔,也算是他的启蒙老师。这位叔叔用饶有兴趣的讲解,让爱因斯坦感到数学、几何是那么的有趣。讲解代数时说过:“代数嘛,就象打猎一样,那头藏在树林里的野兽,你把它叫做x,然后一步一步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这对于幼小的爱因斯坦来说是多么有趣,多么好玩的一件事。把解题很形象的比喻成游戏,以至于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学习要比和那些孩子一起游戏要有趣的多,他愿意主动去学习。他面对思考、解题、证明的时候期待着找到真理的快乐,享受着学习中的灵感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是长久的、持续的。这种快乐推动着他不断的学习、思考,去发现真理。

在雅各布叔叔的支持下,很小的时候便自学几何教科书,那一个个几何定理的证明,严密得滴水不漏,使人不能有半点怀疑,人的思维是那样明晰、那样可靠,给他留下了难以形容的印象。他对于人的思维能力惊叹不已,似乎他开是迷上了人类的思维,也就是解题中的程序性知识。

(四)真正的宗教感情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追求理性的知识

好老师总是能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让学生们喜欢上所教的学科,雅各布叔叔就是一个例子。还有就是爱因斯坦小学时候的教义老师,他讲述的宗教故事让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充满了一种圣洁的宗教感情。但是崇拜上帝也只维持了一年,这种感情还是抵不过追求真理的热情。当他读过《力和物质》和《自然科学通俗本》两本书之后,意识到《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是不可能是真实的,并且认为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青年人的。

并且爱因斯坦恨透了路堤彼得学校的死板,她越发的烦感,就越发的喜欢自己自学、思考。当同学们还在等边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时,他已经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数学老师也不是他的对手,常常被爱因斯坦问得张口结舌。因此校长、老师都不喜欢他,都说:“他长大后绝对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这些话深深刺痛了爱因斯坦的心。他深切的意识到很多人都在追逐权力、金钱和虚荣这些世俗的东西,学校也在强制他们去追逐。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他获得了一种真正*的*思想,开始对权威、社会环境抱怀疑的态度,抛弃了宗教天堂,鄙视对世俗的追求。这一点在当时,尤其的西方社会是非常难得的。他认为“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对生和死的恐惧,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对理性知识的追求。”

(五)异于常人的大脑结构

维特森所发现的爱因斯坦大脑中比常人更宽的下顶叶,在这片区域的后部偏下的地方。这里是视觉、听觉、体觉(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前庭器官的神经通路的交汇处,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人体综合各种感觉,产生更高等的神经、认知活动的地方。这片脑区主管着视觉空间认知、数学能力和运动想象能力。如果顶叶受伤,病人将无法完成一些复杂的会话、阅读和定位活动。

作为史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超凡的抽象能力无可置疑。而他曾经说过,自己几乎不以语言文字的方式思考,而是像放电影一样用图画般的想象力来思考问题,这与下顶叶的想象与空间认知功能遥遥呼应。进而,维特森等科学家推论,由于爱因斯坦的下顶叶扩大,影响了领近主管语言的区域发展。而爱因斯坦三岁才会说话的事实,大约已经家喻户晓了吧?

可是,这块不过三指宽的区域真能解释爱因斯坦的传奇成就吗?科学家们纷纷质疑。有人指出爱因斯坦中学时在画图和地理课上成绩平平,与有一片发达顶叶的事实相左。而且,顶叶宽大者大有人在,最明显的莫过于早年失明者。因为他们不再能接受视觉信号,所以顶叶的功能区域一直延伸到通常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枕叶。如果顶叶扩大就能成就爱因斯坦,盲人学校早就成了诺奖基地了。

另外,新英格兰医学院的教授弗德里克·莱波雷(FrederickLepore)指出,人不会一成不变,对一颗七十六岁的老龄大脑的研究,是否能解释二十六岁以相对论震撼世界的那位年轻人的非凡神经活动,实在令人怀疑。实际上,即便我们能窥探到青年爱因斯坦的大脑沟回形状,就一定能从中分析出他的智慧能力吗?

对于爱因斯坦智慧的来源至今还是一个谜题。小编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如此聪明,是在多方面因素的促使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