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身存在致命缺陷! 导致蜀国率先亡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是第一大谋士,善于用兵布阵,刘备依靠他,便从一个兵少将寡的小诸侯,慢慢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建立起了蜀国政权。然而,诸葛亮本身却存在一个致命缺陷,以致蜀国最终便因他日渐衰落,率先亡国。

大诗人杜甫有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缅怀诸葛亮的。的确,诸葛亮复兴汉室的雄心令人感叹,主政二十余年从未有过谋逆之心令人钦佩。不过,这一切却不能掩盖住这位千古一相的致命缺点。

刘备三顾茅庐,这才将诸葛亮请了出来。经过十余年悉心培养,临终前刘备托孤,不但将自己的儿子刘禅的性命交给了诸葛亮,也将蜀汉帝国的*托付给了他。刘备的遗愿是什么?不外乎两条。一是保持蜀汉*长久生存下去,二是尽力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构想——复兴汉室。

作为患难与共二十载的战友,刘备对诸葛亮有何告诫呢?有的。这一点从他对诸葛亮的这番话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三国志?马良传》中提到,刘备在临终前曾对诸葛亮提起了时任越隽太守的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对此,诸葛亮又是什么态度呢?“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没把刘备的临终嘱托当回事儿。结果,一出祁山时违背众意,让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镇守街亭。最终兵败街亭,导致诸葛亮精心策划多年、最有希望成功的北伐功亏一篑。

如果说马谡的这个例子是诸葛亮看人不准、用人失败的开端的话,在接下来的六年间,他的错误又连续犯了三次。

首先是他看错了杨仪。杨仪是蜀汉人才不假,但为人性情急躁狭隘。诸葛亮虽为将其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但却依然加以重用。结果造成杨仪依仗有诸葛亮撑腰,有恃无恐,经常与蜀汉后期最出色的将领魏延发生口角,差点闹出人命。每当这个时候,诸葛亮却又拿不出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事情一拖再拖,直到诸葛亮去世仍未解决。其结果杨仪与魏延发生火拼,一文一武先后毙命,对原本就人才稀少的蜀汉政权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其次,他看错了费祎。诸葛亮病逝前交待后事,费祎是在场的。对于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费祎一清二楚。但当费祎来到魏延军营,面对毫不知情的魏延,并未将真实情况告诉魏延,而是随便撒了个谎,然后骑马便跑。他这一跑,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火拼就变得在所难免了。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主政。他根据蜀汉连年征战,国力疲惫的现状,改变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出击的做法,在边境地区采用积极防御、伺机进攻的策略应付来自曹魏的袭击。这一举措也使得经历了六年之久、疲惫不堪的蜀汉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等到费祎继任时,曹魏的局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曹爽与司马懿争权,逼得司马懿装病不出,之后高平陵事变爆发,曹魏内部不稳。而费祎不但没有抓住时机,却反对姜维提出的大规模进攻曹魏的计划,还对姜维的军事行动并诸多限制。丧失了诸葛亮去世后北伐的最好时机。

至于诸葛亮亲自选定的军事接班人姜维,更是令人大失所望。自投靠蜀汉后,短短几年光景,姜维已经成了蜀汉最高层将领之一。在费祎死后,成了蜀汉军事统帅。姜维先后发动九次北伐战争,都没有达到占据雍凉、威胁中原的效果,从战略上看是失败的。加上蜀汉国力弱小,无法与经济、军事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曹魏相提并论,给蜀汉带来的是国力进一步衰落。同时,姜维改变了诸葛亮在世时期的汉中防御体系,直接导致邓艾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

诸葛亮,在蜀汉帝国承上启下,但他也有个致命缺陷:选人的眼光远远不及先主刘备,他所选择的接班人都未能针对实际情况采取适时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也导致了蜀汉在三国中第一个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