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灭高句丽 被认为庸主却完成唐太宗未完事

唐高宗时代是乎他总是摆脱不掉两个政治阴影:一个是其舅舅长孙无忌,前期,朝中大权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中,高宗就像一尊政治木偶;后期,由于高宗身体多病,加之生性懦弱,且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朝中大权掌握在武后手中。尽管如此,高宗虽然书生意气,但也是血性男儿,堂堂大唐帝国皇帝!因此,他也有自己的主张,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的作为。特别值得称耀的是对高句丽的战争决策,不仅证明了他的智慧,扬我国威;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超过了他的父帝唐太宗。

自隋炀帝屡征高句丽失败后,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关系到帝国的国威与尊严。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亲率唐军征伐高句丽。这次征讨虽然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但是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此战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次战争是一次失败的战争,他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此次战争成了唐太宗的一块心病,受其影响,此后,身体一蹶不振。

当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显庆五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十万大军前去征讨。唐军从山东半岛取海道与新罗军会合攻打百济,俘虏百济国王和王后。但百济的残军与唐军的战争陷入相持阶段。

此时,日本派遣两万多卫兵护送百济王子丰璋渡海,进入百济掌握政权。与此同时,大唐熊津道行军总管、右武威卫将军孙仁师,及部将刘仁愿、刘仁轨商议决定,由仁师、仁愿二人和新罗王文武共同率领水军进入白江,唐新联军与日军遭遇,四场战斗,连战连胜,烧毁日军船只四百艘。百济王丰璋逃往高句丽。百济到此灭亡。

自显庆五年(663年),高宗患风眩病眼睛几乎失明,不得不与武后垂帘听政,大事交由武后裁决。武后跟随在太宗身边学习太宗理朝十几年,对处理朝政好像轻车熟路,应付自如。她每日临朝,日理万机,朝堂上生机焕发,大臣们感觉到太宗当年理朝的景象又回来了。高宗病愈后,感到自己大权旁落,精神上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

此时,百济虽然灭亡,但高句丽总是在东北边境骚扰。高宗产生了亲征高句丽的想法,他要用战争的胜利来洗刷政治上的失意,实现父帝的夙愿,扬*国威。于是,他向群臣宣布亲征高句丽。武后当即切谏,坚决不同意高宗亲征。高宗在武后及群臣的力谏之下,太宗当年亲征失败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他收回亲征成命,任命司空英国公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伐高句丽。虽然没有亲征,但这次战争是在他的主导下进行的。

李绩的各路兵马在辽东连陷高句丽诸城,在追击中,高句丽将士纷纷倒戈。总章元年(668年)七月,唐军攻破平壤,高句丽灭亡。此时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到中亚的咸海和波斯东北部,北包贝加尔湖。

这次战争: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是唐朝外征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是自隋炀帝、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以来,第一次决策战胜高句丽人的皇帝;是扬中*威的光辉一页,唐高宗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