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投奔日本是北洋*逼的?八项优待并未贯彻
溥仪的一生是与他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大清帝国的皇帝身份,决定了他更加不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自他三岁被慈禧确定为光绪的继承人始,就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悲剧性。在他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只是这个错,乃是与历史潮流相逆反的,更加可悲的是这个重任牵扯进太多"国"仇家恨,为了取得复国的成功,他不惜与昔日自己祖宗的敌人结成联盟。
在东北,在名义上看,他似乎部分完成了恢复大清国的重任。但是可悲的是,他的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做日本人傀儡上,建立在背叛这个国家之上。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人的一份子,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满族人。他所建立的满洲帝国,也不是大清国的一部分,却相反成了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所谓的中国,在他眼中俨然成为他的敌人,所以,在他的眼中,他决不是"汉奸",因为他是一个满人他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为了恢复大清帝国,或许更有一层,就是要复仇,向灭掉他国家的"乱臣贼子"复仇,向失信于他的民国*复仇。
平心而论,民国*是有负于清王室的。1912年袁世凯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隆裕太后等逼宫,用的就是民国向清皇室优待条件来要挟。当时本来朝廷还是有很多主战派不肯溥仪退位的,袁世凯逼隆裕说,如果再迟一点答应,恐怕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就更差了。隆裕正是看到这一点,亦是看到大清帝国大势已去,难挽狂澜,为了更多的为皇室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条件,隆裕才力排众议,愿意接受袁世凯的退位条件。否则,以清皇室的实力,辛亥革命,恐怕也不会成功得这么快。
在民国*与清皇室签定的优待条件中,明确指出: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 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官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 民国支出。
六,以前官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同时颁布的还有“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和“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隆裕正是看中这八条优待条件,才决定宣统退位的。但是民国*是否真的做到了这八条呢?没有。自宣统退位以来,陵墓就不断遭到盗匪挖掘,这是民国*保护不力的责任。祖宗的陵墓被掘,在对孝治为先的清皇室来讲,是断断不可接受的,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一。其次,袁世凯的中华大帝国皇帝的就职仪式,是在故宫举行,是对溥仪的不敬,这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二。1925年,冯玉祥派兵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并把颐和园收为民国所有,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三。再次,国民军孙殿英部盗挖皇室陵墓,并使慈禧遗体暴尸荒野,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四。孙殿英其人为掩盖盗墓的罪行,竟然将慈禧的殉葬品中的一颗夜明珠献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蒋介石从此不深究,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五。日军侵并作为清朝发祥地的东北,蒋介石对之拱手相让,亦是民国有负于溥仪之六。
综上观之,溥仪未曾负民国,而民国却有负于溥仪,有负于八条优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