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民族气节?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

林则徐,有大义,是民族的大英雄?

从近现代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导演和编剧尽可能的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位铮铮铁骨、刚正清廉却极具悲剧色彩的愚忠的英雄形象。

然而,这位长期占据中华民族英雄榜前排达数百年之久的钦差大臣。对于道光皇帝来说,是导致满清王朝覆灭的千古第一罪臣,在禁烟后更是被称为:“误国误朕” 贬谪*。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撼动了道光帝的皇权宝座,林则徐才再次被起用,却在奔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的前线就任时病死于途中,究其一生可悲可叹!

林则徐不幸的开始,咱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满清入关,对中华民族进行了三百多年的统治。然而,老百姓的小农意识,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达数千年,除生活用品以外的消耗品并不是一定的刚需,外贸的舶来品并不受一般大众的青睐。即便是在乾隆年间开始实施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与大清朝贸易时,除了部分工业化的产品如钟表、呢绒等少数商品外,并无太多适用这天朝商品进行出口。从1820 年开始,英国更是一直延续着每年高达百万乃至数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贸易逆差而无法弥补,大英帝国对大清朝的贸易早已难以为继。而清朝出品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它手工艺品,却备受到欧洲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并无限量得外销西洋。

到了道光年间,英国人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这样一个国力强劲并野心勃勃的国家,正满世界的寻找殖民地。怎么能容忍一个不如自己的国家还贸易逆差。于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商人们就挖空心思的在印度殖民地种植、提炼鸦片,为了弥补贸易逆差中的缺失。

到了 1830 年末,英国人通过鸦片贸易获取了惊人的暴利和巨额的贸易顺差——导致大清国白银流失巨大,部分地区的的金融秩序紊乱,同时国民的体质被鸦片所毒害。这样一来道光皇帝看不下去了,在1838 年选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从此在中国近代史上,道光皇帝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共同翻开了糟糕透顶的第一页。

刚正不阿?民族气节?历史上真实林则徐难道真的是这样

禁烟以来,林则徐深受道光皇帝的器重。然而,满清自入关以来,带兵打仗更多的是仰仗八旗子弟,道光帝却面对满朝的文武大臣,八次召见林则徐,并以汉人的身份破格封为钦差大臣,其隆重实属为“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面对皇帝的殷勤重托,他感恩戴德、热血沸腾,掷地有声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皇帝看重你,不代表你就有话语权,这鸦片“绝不绝”,事该怎么办,不是你说的算,是皇帝说的算。然而,这皇帝心思是他林则徐永远猜不透。虎门销烟他林则徐首战告捷,道光帝大喜在奏折上朱批大加褒奖:“卿之忠心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

林则徐始终有自身的局限性,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无法想象一个岛国何德何能可以挑战天朝!当然,林则徐也做足了功课的,他从翻译中得知英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人口数量、军队人数、舰船数目等,但忽视了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其船坚炮利已不可与英国抗敌,天朝已不复往昔辉煌。虽然,英国国王要求商人尊重中国法律的规定,林则徐却错误的判断,英国商人对中国的鸦片交易,不会受到他们本国*的保护,所以开战是不可能。

然而,虎门销烟对英国对外输出贸易的打击直接影响了白银的收入,英国*不可能视如无睹。林则徐在面对英国*派到广州沿海的4艘战舰的真正目的时却毫不知情,在给道光的奏折上写到:“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林则徐错误的判断,把一场战争,当作了大规模的武装走私。在给道光帝奏折中提出:“诚如圣谕,实无能为”。然而这一道平安折送达道光帝手里时,距离舟山被占领已经过去十二天了——可以说是延误战机。因此说,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前线司令的林则徐是具有不可开脱的责任。

之后可想而知当战端突起,定海失守,道光又在上谕中怒骂林则徐:“不但终无实际,反而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最终道光皇帝将全部责任归罪于林则徐处置失当,开罪英国,才导致后果不可收拾。总之天子圣明,臣罪当诛。到头来,他这个坚决执行圣意的耿耿臣子,反倒成了有罪之人,“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以平息英人怒火。

赴疆就罪途中,林则徐巧遇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尽心尽力治理水患,只为道光皇帝看在他年事已高忠心耿耿办事的情况下,免于暮年戍边之苦。待到河工告竣,论功行赏之时,送达林则徐手中的仍是一道“仍往伊犁”谕旨。

也许已饱经宦海沉浮,林则徐之后变得瞻前顾后,忧谗畏讥。将自己深深裹进明哲保身的安全外壳之中,以免再引起保守派官僚的攻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依旧是一位标准的封建儒臣,官场生存法则是必然要去遵守的。然而,这样一位在中国人心中不避艰险、力主改革的中坚人物,在复出之后手握重权之时,却如同变了一个人,将中国当时最紧迫的救亡图存任务放到一边,一心一意埋首于剿匪平叛、维护大清统治的传统事务,做起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大清官僚。

难怪,民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蒋廷黻曾失望地说:“林则徐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但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