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五大生前显赫死后被清算的权贵们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

对 历史人物来说, 生前享尽荣华,死后惨遭清算,不再少数,个人的是和非,还可以个千古议论下去, 死,对死者来说,是结束。但对不一般的死者来说,就未必是结束。

下面带来几例那些历史上生前显赫,死后被清算的权贵们 ,仅作谈资。

1:明朝中兴的功臣张居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惨遭清算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事实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只用了短短十年功夫,把整个中国捣腾一个够,实现了他所厘定的改革宏图。这种孜孜不息,挺然为之,披荆斩棘,杀出一条生路来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后人钦敬的。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其主事时声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后人扼腕叹息。

万历首辅

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1572年(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

万历十年(1582年)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万历帝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

张居正死后,神宗“怆悼辍朝”,赐给张家搭建丧棚用的孝布五百疋、大米二百担;两宫皇太后也赐给孝布二百疋、大米二百担。皇上还和同母弟、宗室璐王合赠银子2300两、香油一千斤、香烛一千对、薪柴一万斤……朝廷特许京城设祭坛九座,供官、民吊唁,后来因赴吊的人太多,后来又增设七座祭坛;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谥文忠,另派在京的四品堂官,以及锦衣卫的执勤人员,参与护送其灵柩归返故乡荆州,并特委司礼太监陈政为整个护丧队伍的总管事:在夏天的烈日下,张居正的灵车及辎重车前后七百余辆,在三千名军卒夫役的推拥下,浩浩荡荡地沿官道向湖广方向缓缓行进;这支队伍前后十余里延绵不绝,沿途路祭的各地百姓更是看不到头。

同年十二月,朝政格局却发生了文武百官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重大倾斜——神宗瞅准宫内司礼太监冯保失去了内阁支持的机会,成功地翦除了这个自幼即掖抱陪伴他的“大伴”。事后,他还故作宽大地假惺惺说道:“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皇考付托,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总算是宽大处理,只是查抄了其家产,并未为难其本人,让冯保到南京赋闲养老去了。

辽王宪火节的生母王氏当即向朝廷进呈《大奸巨恶丛计谋陷亲王、强占钦赐祖寝、霸夺产业、势侵全室疏》,诬陷张居正侵夺辽王府金宝财货,并扬言“金宝万计,悉入居*”。

一时间,朝野呼应,上下其手,闹得群情汹汹,最终导致神宗决定对尸骨未寒的张居正痛下杀手!

险遭开棺鞭尸 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万历十二年四月,神宗颁发了查抄荆州张家的诏书,由司礼太监张诚和刑部右侍郎丘橓所主持的抄家之举,把皇帝的翻脸不认人的冷酷无情实施到了极致:他们还没有赶到江陵,就命令地方官登录张府人口,封闭房门,一些老弱妇孺来不及退出,门已封闭,饿死十余人,相传死者“皆为犬所残食而尽”。

在查抄家产中,张、丘更是辎铢必究,大加拷问,穷迫硬索,硬说张居正在家里藏有200万两银子。其长子张敬修经不起拷掠,屈打成招,指认有30万两银子藏匿于张居正的亲信曾省吾、王篆、傅作舟等人的家里。于是,锦衣卫分头赶往上述三家,可抄查出的银子却一共未足10万两。懋修实在受不了如此折磨,自杀未遂;敬修羞愤交加,自缢身亡。临终前,他留下一纸绝命书,真实地记录了张府遭受这场弥天巨祸的惨状:“可怜身名灰灭,骨肉星散,且虑会审之时,罗纳锻炼,皆不可测……丘侍郎、任抚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来,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敬修用生命*的悲壮举动,终于换来了多数朝臣的同情。首辅申时行和六部大臣皆上疏为张家求情,终于让神宗不得不手下留情,诏许留空宅一所,田十顷,供张母生存;而张家阖府男丁,均“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此番抄查张家所获,据刑部当时造列的清单,计为:黄金2400余两,白银107700余两,金器3710余两,金首饰900余两,银器5200余两,银首饰10000余两;另有玉带条等。这与神宗原先的估计相去甚远。

2: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 —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mergen daicing beile,满语“聪明机警”)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

身前荣誉

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

顺治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当顺治帝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为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铃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15种,明显逊于多尔衮,说明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

身后荣辱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三十一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迎多尔衮遗体。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二月,苏克萨哈与詹岱讦告“多尔衮薨时,其侍女吴尔库尼将要殉葬,请以多尔衮所制八补黄龙袍、黑貂褂、大东珠置棺内。多尔衮活着时,欲谋篡位。”顺治遂下诏削多尔衮爵位,撤去庙享,并废除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罢黜宗室,收籍财产入官,养子多尔博归豫亲王宗。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

3:斯大林

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他自己和列宁的个人崇拜。他不顾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反对,将列宁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内供人瞻仰。斯大林自己也曾是大规模敬爱甚至是崇拜的中心。一些城镇、乡村、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斯大林格勒,还有斯大林奖、斯大林和平奖等等。这种个人崇拜在苏德战争胜利后达到顶峰,斯大林的名字还被写入新的苏联国歌。他同时成为诗歌、音乐、绘画、电影等各种文化作品的焦点。托洛茨基曾批评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认为建立这样的个人崇拜将个人价值凌驾于党和阶级之上,违反*的价值,从而没有人能对斯大林进行个人批评。苏联境内处处树立斯大林的像,尽管照片显示他只有165–168厘米高,雕像的高度却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相当。私生活的领域也不能免于斯大林文艺的包围,从1930年代初起,很多居家里都有一间“斯大林屋”用来放置他的肖像片之类宣传品

斯大林去世之后,他的遗体被保存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供瞻仰参观。马林科夫、贝利亚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三驾马车”,共同执政。

先是赫鲁晓夫联手马林科夫,处决贝利亚;到了1955年,马林科夫也在与赫鲁晓夫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失去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位。赫鲁晓夫从这时开始了彻底清算斯大林的行动,逐渐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全面批判斯大林,掀起去斯大林化运动。1961年10月31日,根据苏共二十二大做出的决议,斯大林的遗体被从列宁墓中移出。

4:康生:死后骨灰搬出八宝山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笔名鲁赤水,中国山东胶南县(今属山东青岛市黄岛区)人,胶南名门之后,曹汶张氏后人。曾经担任**政治局常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发动“*”的主要成员之一,*、*反革命集团主犯。

逝世讣告

康生在党的八大、九大和十大,他都被选为*委员。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他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和九届、十届一中全会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常委,十届一中全会被选为*委员会副主席

在康生同志追悼大会上叶剑英副主席致悼词,康生同志是中国*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革命战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卓越的*之一。

1980年,**鉴于他犯下的严重罪行,决定开除其党籍,撤销其悼词,并公布其罪行。

5:谢富治的荣辱人生:死后骨灰被请出八宝山革命公墓

中国*的历史上,却有一位前半生功勋卓著,但死后却被撤销悼词、开除党籍、骨灰请出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上将——谢富治。

前半生的辉煌

谢富治,1909年8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峰岗乡。他家世代务农,生活贫寒。小时候,他放过牛,种过地,喂过猪,也时断时续地读过私塾。青年时,谢富治头脑活络,也很勤奋,常从亲朋好友处借一些书报来读,因而见识较广,周围常常聚集着一些同龄青年。

1945年9月,谢富治任晋冀鲁豫太岳纵队政治委员。重庆谈判期间,陈赓、谢富治正确地领会*意图,发起上党战役,配合了重庆谈判。重庆谈判后不久,谢富治改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政委。1947年8月,**军委在这个纵队基础上组建兵团。这就是名盛一时的“陈谢兵团”。陈谢兵团组建不久,就奉*之命,挺进豫西,牵制并歼灭了大量*军队,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1948年5月,谢富治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成为刘伯承、*麾下的一员战将。陈赓、谢富治还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70年,谢富治经诊断患有胃癌。此后,他的活动明显减少,6月,其*部的工作移交给了李震。

1972年3月26日,谢富治在北京病死,终年63岁。3月29日,谢富治的追悼大会举行时,*、新华门等处均降半旗志哀。悼词称谢富治的死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谢富治、康生进行审查。1980年10月,**决定把康生、谢富治的反革命罪行向全党公布,同时撤消这两人的《悼词》,并开除党籍。谢富治的骨灰匣也被请出了八宝山革命公墓,揭下了覆盖的党旗。1981年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特法字第一号确认,谢富治为*、*反革命集团案16名主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