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中为什么大臣跪拜时要“叭叭”甩两下胳膊

在清宫戏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大臣“啪啪”甩两下胳膊,然后扑通一声跪皇帝面前。那么,在跪拜之前为什么要甩两下袖子呢?这就要说到清朝的服装特点了。

首先我们看看龙袍的特点。清朝的龙袍是从满族的传统服装旗袍发展来的。满族入关以前,一直生活在天气寒冷的东北地区,过着逐水草而迁徙、食肉寝皮的游牧生活。传统的旗袍无领,大襟、束腰、四面开衩,穿起来既暖和舒服,又利于骑射打猎。

后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统一衣冠,明文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民只有袍”。也就是说,日常穿的服装不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才加上像披肩一样的大领子,也叫做披云。也就是说,在龙袍的衣领处加一条宽大的披领,披领为石青色,上绣两条金色的行龙。

接下来就要说到重点,那就是清朝服饰的“袖”。袖是满族服饰特有的一种袖子,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狭窄的袖口的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因为形状像“马蹄”,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马蹄袖”,满族人则称它为“哇哈”。箭袖尤其适合冬季骑射。将它覆盖在手背上,无论是弯弓射箭,还是抖缰驰骋,都可以保护手不被冻坏。

清兵入关后,为了让满族子孙不忘骑射本领,清太宗皇太极特别强调文武官员的官服一律都要带有箭袖。清朝的各级官员们平时把箭袖挽起来,在朝见皇上或者王公大臣时,敏捷地把袖子掸下来,然后两手伏地跪拜行礼,这一动作成为清朝礼节中规定的动作,叫作“放哇哈”。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甩两下胳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