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最容易后悔的情况
心理学家总结了 4 种最容易后悔的情况,你遇到过几种呢?
1 离成功越近,越容易后悔
上班打卡迟到、没赶上公交或地铁,比起迟到了 5 - 10 分钟,只迟到了 1 分钟甚至 1 秒钟都会更自责:
昨晚就不该晚睡
我早些起床就好了
刚才就该跑快一些……
这就是心理学的 “差一点效应”。
同理,在体育比赛中,得银牌的人、比起得到铜牌的运动员,要难受许多,因为拿到他们总会忍不住想:再努力一些,金牌就是我的了!
2 作出选择后,可逆性越强,越容易后悔
没有选择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自主性被剥夺,很难受;而如果选项太多,我们又容易犯选择困难症。
心理研究表明:如果某个选择一旦选定就不可逆转、不可变更,那么只要这个选项不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我们反而更好受一些。
举个栗子:你有 100 元,可以买 A 或者 B 这两件价格 100 元的商品。商店 X 和 Y 都有卖 A 和 B,而且价格、质量完全一致。
唯一的区别是:商店 X 允许消费者买后退换,商店 Y 则是 “一经售出不得退换”。
心理研究表明:在 Y 商店买东西,无论买的是 A 还是 B,你后悔的可能性都会更低。
而且只要这东西不给你带来负面影响,也还有可用之处,那么人们就会进入“尽量寻找优点、同时寻找同类商品缺点” 的认知模式,即心理学上的“证实偏差”。
3 机会成本越高,越可能后悔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拿 100 元去买一样东西,你损失的其实不是这 100 元,而是如果不买这样东西的话、100 元能买到的其他东西。
比如,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而不是读研,你损失的就是硕士生涯能带给你的机会。反之,去读研也会损失工作带来的好处。
所以说,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选了 A,B 带来的好处就成了 A 损失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
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几个选项中作出选择后,机会成本越大,我们就越容易后悔、感到痛苦。
4 自主控制权越大,越可能后悔
当我们在做一个选择时,影响我们决策过程的,除了我们的自主性,还有家长、朋友、同僚、上司、甚至是社会因素的制衡。
当自主成分所占的比重越大,我们在事后感到后悔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为如果是完全自己做主,我们就必须自己承担责任;相反,如果选择很大程度受外界影响,我们就能把锅甩给别人,自己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社会与文化心理学家对比了东西方的 “婚恋后悔” 现象后发现:
西方人更容易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因为西方主张个人和*主义,自己的锅自己背。
而东方崇尚集体主义,在感情上除了自己的意愿外,更会参照父母、家庭和社会价值观。
但这种 “把选择的责任分摊到其他人和外部因素上” 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短期内的确能保护 “自尊” 和 “自我”,让我们不那么后悔。
但有一天当你老了、回看人生的时候,那些违背自己心声、或是从没给自己一个探索心声的机会的人,是会把后悔,累加成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