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体现

  法治化促进志愿服务快速发展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体现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见习记者 孙天骄

  □ 本报实习生  姜晓蕊

  “姐姐,开心,陪我。”

  这是志愿服务中,最令陈甜甜感动的一句话。那是她第一次参加自闭症儿童福利院志愿活动,在准备离开时,一个小女孩拉住她吐出几个含糊不清的字。正是这几个字,让陈甜甜深刻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我们真的能帮到别人。”

  如今,陈甜甜已经投身志愿服务活动8年多了,关爱自闭症儿童、植树造林、为建筑工人义务理发……各种志愿活动中都有她活跃的身影。

  在我国,像陈甜甜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根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1.69亿人,志愿团体116.36万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间22.68亿小时。

  志愿服务快速发展

  覆盖面广影响力强

  不仅是在固定的时间节点,陈甜甜会和朋友们一起组织参加特定的志愿活动,平时她也会经常投身于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3月的学雷锋月志愿活动,因为疫情原因,志愿者们无法聚集,导致活动不能大规模组织开展。但人散心不散,陈甜甜制定了线上直播打卡做志愿的方式。分散各地的志愿者踊跃参与,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的人。活动效果非常好,这让陈甜甜不无自豪地说:“再难的环境下我们也能把志愿活动做下去。”

  而随着今年“学雷锋纪念日”的临近,陈甜甜也再次行动起来。3月4日上午,她刚刚组织了一个去建筑工地给工人义务理发的活动。同时,她还计划联系红十字会,筹备一个献血活动,这项活动她已经连续组织参与两年了。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我国志愿服务条例中称,志愿者是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志愿服务研究会副会长魏娜说,如今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就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我国,志愿者群体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参与志愿服务,出发点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前提,但并不排除志愿服务组织为了志愿者更好地从事志愿服务,而为其提供保险、餐饮、设备等保障;其次,志愿者要付出一定的劳动,直接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第三,为他人提供服务并使他人和社会受益。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强调志愿者是奉献者,另一方面他们也从中能得到精神和其他方面的收益,这正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魏娜说。

  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谭建光认为,我国志愿服务初步呈现出“一体多元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一体多元创新”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文明委统筹下,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力量涌现;“共建共治共享”则是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造福社会、惠及群众的力量。

  组织保障仍有不足

  安全问题需被重视

  黄咏霓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也为志愿队伍进行指导培训。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对志愿者、志愿服务不理解,甚至不尊重;一些志愿服务受志愿者时间、专业性等限制,服务效能不高。“在志愿服务项目运行过程中,怎么有效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此,陈甜甜也深有感触。她说,尤其是在志愿者的参与渠道上,很多人想参与志愿服务,但是没有途径去参与,也不知道如何获知志愿项目。

  魏娜介绍说,目前志愿服务的问题还存在于服务缺乏专业性、组织保障仍有不足等多个方面。比如志愿者的安全问题需被重视。如果招募志愿者从事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志愿服务,必须事先告知志愿者有可能的危险,并为其提供保险。但现实中有些单位在招募志愿者后,缺乏安全保障意识,不告知志愿者可能存在的危险,结果导致损害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在谭建光看来,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快、参与人数多、项目越来越丰富,这一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一是行政推动如何与公众自主参与有效结合的问题。二是临时性活动如何转变为持续性项目的问题。三是一般性服务如何提升为专业性、针对性服务的问题。

  “因此,需要探索和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更加完善和细致的政策制度激励公众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各级地方*为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提供支持保障;另一方面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发展,鼓励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加入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开发更多针对群众需求、促进民生改善的服务项目。”谭建光说。

  立足核心长远发展

  法治化走上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法治化、制度化水平也不断提升,《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和志愿服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陆续出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法治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魏娜说,除慈善法和志愿服务条例外,还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以及八部门《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有力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发展,期待进一步完善立法,推动出台志愿服务法。

  对于未来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谭建光认为,结合国情特点,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要推进“双线三强”机制:“双线”是党政推动与公众自主两个方面共同发展、相互支持,党委*推动各部门及社区、农村组建“垂直管理”的志愿者队伍,社会各界群众踊跃组建类型多样的特色志愿者队伍;“三强”是党员志愿者示范强、群众志愿者活跃强、专业志愿者提升强,坚持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要落实到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先锋作用、示范作用,引导群众和激励群众。

  同时,谭建光提到,要鼓励城乡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支持富有特色的自主性志愿者队伍建设,包括“夕阳红”志愿者队伍、“街坊大妈”志愿者队伍、“蓓蕾”志愿者队伍等,根据兴趣爱好、切合群众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服务。要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发展,鼓励大量专业人才参与志愿服务,组建志愿者队伍,并且深入社区、农村,与群众性志愿组织合作,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够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

  从志愿服务的角度来讲,魏娜认为,首先要把志愿服务行为正确定位,志愿服务应该逐渐成为一个常态化的、伴随人一生的生活方式,要大力推进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公益人才的培养,近期教育部在本科专业里增设了慈善管理专业,也是从育人的角度,把志愿服务等公益行为常态化。其次,要把志愿服务项目开发好,让更多人群受益,同时又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逐步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