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东西(人是物体吗)

“东西”一词,典出何处?

在日常生活中,“东西”这个词被用来指代所有的物件。但是,本来代表方位的两个词,为何会成为物品的指代?这中间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各位看官,请听我道来!

关于“东西”这个词的来源典故,一般有四种说法。

一、“东西”,典出大唐长安,东市和西市

近几年的很多艺术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的长安,繁华兴旺,夜夜笙歌,百川归海,万国来朝。但是其实,这里有点误会,在唐朝,长安的治安制度很严格。

当时,执行宵禁制度。到了晚上不在家好好呆着,会被巡逻的兵士或者巡街的武侯,直接抓走,抽一顿都是轻的,打死都没有问题。

冬夜五更三点,夏夜五更二点,太极宫正门承天门的城楼上,第一声报晓鼓敲响,各条南北向大街上的鼓楼依次跟进。随着鼓声自内而外一波波传开,皇宫的各大门,朝廷办公区(皇城)的各大门,各个里坊的坊门,都依次开启。同时,城内一百几十所寺庙,也会撞响晨钟,激昂跳动的鼓声与深沉悠远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唤醒整座长安大城,共同迎接从东方天际喷薄而出的朝阳。

当时,长安的朱雀大街宽150余米,黄土垫街,榆柳成荫。道路两侧就是排水沟,再往外,就是长安一百多坊的坊墙。大街上是不许开店的!

想买“东西”,从皇城的正南门朱雀门出发,沿着东西向大街,往东走三坊之地就是东市,往西走三坊之地就是西市。

东、西两市都有*设立的市场管理委员会,每天中午,两市击鼓三百下,各家店铺开始营业。日落前七刻,敲锣三百下,店铺关门,顾客回家,不准开夜场玩通宵。入夜以后有市场保安巡逻,防火防盗防穿越者。

西市地处长安城的西侧,从中亚、西域而来的那些外来商人在进入长安城后,大都会来这里进行贸易活动。到了唐高宗之后,皇帝将皇宫搬入到大明宫中,大臣们上朝也要到大明宫去。所以群臣们为了方便上朝,都纷纷集中在朱雀门大街以东的坊中修建住宅。因此长安城内大量的富商大贾以及外来的其他民族的客商只能够居住在长安街以西的地区。

他们就近在西市中开张,进行商业贸易,使得西市的贸易与东市相比更为繁荣,甚至赢得了“金市”的称号。

与西市相比较而言,东市带有更多的官的“味道”和几分官家性质。在玄宗时期因为文武群臣在东市附近购置住处,使得东市周边多为宦官,大臣以及皇室贵族的居所。此外东市的周围还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进奏院,进京办事的官员多往来于此,以崇仁坊为代表得坊中还聚集了许多进京赶考的学子。这些都使得东市远不如西市那般市井,热闹,反倒有几分官家般稳重。

东西二市,买尽天下货殖,从生到老,无所不包。这一点,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故,以“东西”指代万物。

二、据说在东汉时期,我国主要的商贸经济区那时候主要在洛阳和长安这两个地方,全国各地的商贾一般都集中在这里,商贸交易十分频繁。洛阳那时候人们称为“东京”,长安被人们称为“西京”,正是因为这两京,才有了“东西”这个词,人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把“东西”当成买卖货物的代名词了。

三、张骞出使西域,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国和西方世界有了贸易上的来往。同时也有了东方物件和西方物品这两个名称,长此以往,人们把这些东西合称为“东西”。

四、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内、丁、戊、己、庚、辛、千、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京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连在一起,组成东西二字。

《联林珍奇》这本书里,也提到另外的解释,东西南北指金木水火,只有金木是可以放入篮子里的,水漏火烧都不能放!所以叫“东西”不叫“南北”!

以上,就是关于“东西”这个词,典故的解释了。你更喜欢哪一个呢?小编心里,心心念念的,还是我大盛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