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清朝的祈雨祭祀活动,有哪些流程?
古代因长久的干旱而祈求神明降雨的行为,被称为祈雨,古称雩祀,又称求雨,从远古起就被当成一种文化流传下来。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说,天气的变化及其重要,气候不好,农业的收成就会大受影响,甚至引发诸如饥荒、战乱等可怕的事。与此同时,古人们又相信无所不能的神祗决定着天气的好坏。因此,人们就尝试着通过一定的仪式与神祗进行沟通,祈求神的庇护。北京的天坛就是著名的祈雨场,除了雍正之外的清朝历代皇帝都在此祭天祈雨。
清朝,祈雨是国家重大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夏家的第一个月,皇家占仆师们都要仔细观察星象,等候一颗名为“龙星”的星星。待这颗星出现后,占卜师们就需要卜卦,决定祈雨的具体时间。
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主持祈雨仪式,而人们要为仪式准备的不仅仅是香和祭祀用品。在仪式上还要有乐师演奏神乐,要有仪仗队竖立在祭坛两旁,祭坛上的祭品也需要相当多的人手负责摆放,这些祭品不仅数量繁杂,摆放方式也相当严格,不能有丝毫的纰漏。
祭祀通常从黎明时分开始,这就意味着参与祭祀的皇帝必须得早起。他要精心梳洗,穿上特制的祭祀服装前往天坛。天坛的圜丘坛是主要的求雨场所,在圜丘坛的最高一层摆放着清朝已故皇帝的牌位,第二层则摆放着各种神的牌位和供奉给神的祭品。祭祀开始时,乐工们要站在祭坛两旁奏乐,皇帝要站在祭坛的第二层开始准备,其他贵族王公跟随皇帝站在祭坛最底下一层的台阶下。
祭祀开始后,皇帝在礼仪官的引导下登上最高一层的祭坛,按照祖先们的顺序依次上香,然后再回到祭坛的第二层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在皇帝行礼时,其他的王公大臣们绝不能呆立一旁,而是要跟皇帝一起跪地叩首。祭品的供奉顺序也很讲究,首先是玉和帛,其次是肉,然后是爵。祭品献完后,大家要一同跪着聆听司祝官的祝文。
现代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保留着祈雨的仪式。云南楚雄彝族每年三月都会举办一次祈雨节。在这个祈雨节上,人们聚集到一起,推选出一个身材健壮的大汉,并在大汉脸上涂满黑色的颜料,要其打扮“龙王爷”。之后,众人就带着祈雨的祭祀用品簇拥着这位龙王爷登高求雨。
龙是行雨之神,远古之人把天空看作一个倒过来的弧线,虽说雨从天而降,但人们并不相信雨真的来自天上,因为一个倒扣的弧线无论如何也盛不下水。只有地上那些凹进去的弧线,如江河湖海才是真正的蓄水之池。天之所以会下雨,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动物把水带到了天上。而这种动物就是龙。云南红河彝族自治区的阿乌人的祈雨仪式就定在了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龙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