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放弃香港(当年英国为什么同意归还香港)

众所周知,英国是上个时代的世界霸主,其殖民地可谓遍及世界各地,最盛时,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陆地都归于它的统治之下,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可随着时代的更迭,英国不断衰落,其地位被美国取而代之。

在此期间,它旗下的各殖民地也纷纷独立、或要求独立。

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就位于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下面简称马岛)的主权展开了争夺;也是在1982年,我国*也就香港的归属权和英国展开了交涉。

可就是这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的领土主权争夺事件,命运却截然不同,面对阿根廷的诉求,英国霸气地出兵马岛,并在一番惨烈的战争后成功打服了阿根廷,继续保有着对马岛的占有权。

而香港的命运则完全相反,在英国的传奇首脑、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和我国的传奇人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进行过一次谈判之后,英国便完全丧失了争夺香港的信心,并与中国*达成了1997年移交香港主权的协议。

为何马岛和香港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英国到底是如何考量这两件事情的,本文便为大家细细分析。

根本原因:中国强而阿根廷弱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永远是这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既然中国弱小时英国“理所当然”地占领了香港岛,那么中国强大后自然可以光明正大地收回香港岛,这是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力还不够强大,但此时的新中国已经建国三十多年,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发展水平都相较于解放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实力的大国。

而且中国由于*的*,整个国家的凝聚力、组织力之强世界上少有能有与之比肩者。

事实上,中国在解放战争末期便可以一鼓作气收复香港,但当时的党*考虑到香港的特殊地位,想要把香港的局面维持原状,将香港作为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交流的窗口,才没有收复,那时的中国就有收复香港的实力,更别提三十年之后了。

反观此时的英国呢?早在二战初期,英国就已经衰落到历史最低点了,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战争摧毁了英国的荣光,大量城市以及重要建筑在战争中被摧毁,英国的经济萎靡到了极致,此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还为此自嘲过:“英国是一头可怜的小毛驴。”

二战后的英国虽然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一度保持着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但整个综合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与此同时,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大变革,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两大霸主,作为新老交替的代价,英国的原有利益被这两个大国疯狂占取,再加上世界民族解放潮流的影响,大量殖民地从英国手中独立出来,英国从海外攥取的利益缩水了斤百分之九十。

对于英国国力影响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其受限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英国是一个传统强国,但更是一个小国。

在工业革命之初,它可以靠着坚船利炮和蒸汽机带来的力量、降维打击般地征服印度、中国等大国,但这一情况在工业革命普及后便不复存在了,失去殖民地后的英国就是一个小岛国,再强也强不到哪里去,属于它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再来看看阿根廷,这个国家甚至说整个南美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都不太好,阿根廷虽然在二战后靠着羊毛、牛羊肉等畜牧业的出口,经济一度取得了较快增长,但这个国家制造业薄弱、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影响,整个世界的对外贸易都是呈现萎缩状态的,阿根廷这个依赖海外市场的国家更是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国力衰弱到了极点。

事实上这也是阿根廷当局挑起马岛争端的原因,他们企图靠此来转移人民的注意力和国内矛盾。

很关键的一点,阿根廷国土面积虽然比英国大、但人口却比英国少,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印度等国家之所以经济不够好却依然能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便是因为人口多。

没有这一点加持的阿根廷,综合国力根本就无法与英国相比。

综上所述,英国为什么敢于打马岛战争、却不敢打香港战争也就很好理解了,欺软怕硬这个词可不仅仅适用于个体人,更适用于国家,英国作为一个逐利主义国家,自然懂得这一点,和中国这个大国发生一场战争,美苏都要好好掂量一下,英国没有和中国打仗的资格。

当然,除了实力因素这个根本原因,英国之所以放弃香港却不舍得放弃马岛,还有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是极其重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下面作者便就这些因素来进行详细分析。

文化因素:马岛亲英、香港亲中

文化因素是一个国家统治的重要因素,如果单从从武力上征服一个国家很容易的,但如此征服的国家是不会真正灭亡的,只要这个国家文化不熄、传承便能不止,这个国家总有一天是能够复国的。

就像阿富汗,它在近代先后被英国、苏联、美国占领,但这个国家信仰的仍是*和阿富汗文化、每个阿富汗人民都只把自己当做阿富汗人,在这种信仰的支持下,阿富汗人民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同近代三大霸主作了长达百年的战斗,先后打退了英国、苏联和美国,最终实现了复国。

因此文化因素才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做不到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同化是很难对一个地区进行统治的,在英国建立殖民帝国的数百年里,成功对很多地区实现了文化同化,这些地区即使在独立后还依旧保持着对英国的尊敬与密切联系。

如英国现存的十四块海外领土,这些地区的名称仍以“英属”二字打头,即便它们离英国本土甚远且都曾有获得独立的机会,但基于文化的认同感,它们都选择了继续留在英国成为英国的一部分。

马岛之所以没有回归阿根廷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文化因素。

探究马岛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块历史悠久的殖民地,1592年英国航海家戴维斯是第一个登上马岛的人,1765年英国人又在该岛上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随后马岛一度被西班牙人占领,但很快又被英国人夺了回来。

1820年,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阿根廷宣布拥有马岛的主权,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居民点,但短短十来年之后便被英国人驱逐了。随后马岛的控制权便牢牢把握在英国人手中,岛上的居民大多也是英国人后裔居多。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马岛已经被英国控制了数百年,岛上的居民以英国人居多,他们说英语、过英国的节日、认同英国的文化。

而阿根廷除了离这里很近、岛上有一些阿根廷居民、并一直宣称自己拥有马岛的主权外,再无和马岛多余的联系了,因此马岛的人民大多数还是希望自己归属于英国统治的,他们对于阿根廷根本就不认同,也不希望马岛的主权被阿根廷收回。

民心所向之下,马岛战争的局势便发生了改变,有了殖民地人民的支持,英国去打马岛之战也就不单单是一场侵略战争或殖民地保卫战了,英国有了出兵的道义加持,而在之后的战争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英国海军万里远征,但马岛的人民担壶提浆、很好地保障了英国远征军的后勤,这也是马岛战争能够打赢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再来看香港,随时到1982年,英国已经统治了香港将近150年,但香港人民从来就没有忘记中国二字,这里的居民写得是汉字、说的还是粤语、吃的还是中国菜,香港跟*的联系也一直很紧密,由于物资的短缺,这里很多粮食、蔬菜、淡水都是大陆供应的。

很多人说香港人民早已心向英国,其实这句话有失偏颇,我们可以看看香港地区六七十年代的电视剧电影,最火的几部如霍元甲、陈真等等都是宣扬中国的民族自豪感的,绝大多数香港人民都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

同时香港普通民众也早已厌倦了英国人的作威作福,彼时香港*的高层几乎全是英国人,他们贪得无厌,以英国的利益为根本,疯狂榨取香港的价值,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异族人的统治之下。

基于此,英国人为什么不敢继续占据香港也就很好理解了,英国*知道一旦发生战争,香港人民肯定是会向着中国军队的,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外来者。

而相比之下,大多数居民为英国居民的马岛则要好统治的多。

纯军事原因:英军有八成几率战胜阿军,对阵解放军毫无胜算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此事的军事因素.

其实对于英军来说,无论是为了马岛还是香港二战都是需要远征的,马岛相距英国本土13000公里,而香港也要近一万公里,隔着这么远的距离出征是很不容易的,彼时的世界上只有美国能够很从容的支持上万公里的进攻,因此无论是打马岛还是打香港英国都必须倾尽全力。

而彼时的英国军事实力又确实处于一个历史最低点,尤其是海军。

彼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只有两艘服役多年的航母,其他战列舰的数量也不多,但即便军事力量已经跌落至历史最低点的英军在面对阿根廷军队时仍“有八成胜率”。

原因无他,阿根廷军事力量实在是太弱了,自从18、19世纪南美洲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实现独立之后,这片土地便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里也是一片净土,因此几乎每一个南美的国家都没有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无论是军事理念还是武器装备水平都是非常落后的。

作为战争一方的阿根廷军队已经数十年未遇战事,军队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极其薄弱,没有大型的战舰,作为现代战争必须的导弹也仅仅只有从外国进口的几颗,如果英国是一头瘦死的骆驼,那么阿根廷也只能称得上是一只瘦弱的绵羊。

而另一方面,虽然英国海军要出征万里作战,但阿根廷距离马岛也有几百海里的距离,这就意味着,阿根廷方面也要靠海军和空军保卫马岛,至于军力占优势的陆军只能望洋兴叹。

这种情况下,战争的结果似乎也就理所当然了,阿根廷方面在初期靠着布置时间长的原因虽然占得了先机,但很快便在英军火力的优势下萎靡了,反舰导弹的缺乏更是让阿根廷方面对英国的航母战斗群束手无策,于是阿根廷军队很快便溃败了。

再来看此时的中国解放军,虽然中国海军实力彼时还很弱小,使用的军舰还大多是几百吨级的小船,但除此之外,中国武器装备在自主化方面要比阿根廷好太多了,不仅有核武器,而且已经实现了中远程导弹的国产化,更有号称航母杀手的核潜艇。

并且香港不同于马岛,香港距离大陆实在是太近了,一旦打起来中国可以派遣十万甚至更多的军队登岛作战,而彼时的中国陆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瞧不起,这是一支敢跟美军、苏军掰手腕,刚刚在不久前平推了越南北部的军队,可以说如果英军敢不远万里的前来,那迎接它的一定只有全军覆没一条道。

国际因素:香港问题美国会站队中国

众所周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正义的战争是要遭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的,作为“老绅士”的英国自然也是要面子的,对于它来说,马岛可以打的国际原因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支持它的,这种支持不仅仅体现在声援上,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帮助上。

马岛战争开始不久,美国便对阿根廷实行了海上物资禁运尤其是武器禁运,这直接打在了阿根廷的七寸上,现代战争没有石油等资源根本是难以维持的,此后法国更是狠狠地背刺了阿根廷,对于阿根廷方面急需的反舰导弹一律不再出售,使得阿根廷没有了反制英国军舰的方法。

但如果英国要打香港,那么美国方面的态度则会截然不同了,彼时的中美刚刚建交、正处于蜜月期,美国人也刚刚体会到中国开放的好处,大量美国企业与投资疯狂地涌入中国市场。

这个时候中英如果开战,美国自然会选择利益而抛弃英国这个所谓的盟友。这便是马岛和香港的又一不同之处。

英国自身的考量:马岛不得不打,香港打了得不偿失

最后一点隐私便是英国*自身的考量,对于彼时的撒切尔*来说,马岛战争是必须要打的一仗,因为撒切尔在位期间实行了英国二战后最大的改革,为了使英国拜托经济“滞胀”,她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无数国有企业私有化,损害到了许多当权者甚至每一个英国老百姓的利益。

当时英国国内的矛盾是十分激化的,人民对撒切尔夫人也多有不满,马岛战争在这个时候爆发便成为了一个契机,打赢了,撒切尔可以赢得国家英雄的荣誉,并趁势继续赢得大选。

打输了或者不打,撒切尔则会名声扫地,被人民抛弃,她的政敌便会涌上来睬她一脚,甚至刚刚进行到一半的改革也会胎死腹中。

因此对于撒切尔*来说,马岛之战必须打,且必须大胜。而香港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虽然英国在香港获得的利益要比马岛多得多,英国的在香港的企业、投资遍地。

但如果香港成为战场,则这一切都将荡然无存,且彼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任何一个外国投资者都知道来到中国是可以赚钱的,为了香港而损害与整个中国的关系是极不划算的。

而英国接受中国和平移交香港的条件,则可以继续保持在香港十几年的统治权,而且即使它在将权利移交中国后也依然能够享受到一些在香港根深蒂固、短时间不会消失的特权,这就让丢失香港的代价降到了最低,因此香港不打是要比打更有利的。

综上,一场战争能够打起是需要多方面考量的,现如今我国的边疆被美国等国疯狂搅动,边疆纠纷不断、民族矛盾被挑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壮大自身、做好文化宣传、加强民族凝聚力,我相信“*回归,永葆边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