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鱼龙混杂的培训给新职业发展埋下隐患
进入新职业领域的劳动者对新职业所需技能有一个认识-准备-获取-提高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中,培训和外部评价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如果放任新职业培训和技能评价在起步阶段泥沙俱下的乱象中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给新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本身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我们还应做出更多的努力。
据2月28日《工人日报》报道,随着近年来新职业的不断出现,一些培训机构推出五花八门的培训班,新职业考证取证乱象丛生,同一职业培训,培训内容、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证书五花八门,证书含金量难以辨别,从业者及用人单位对证书含金量心存疑惑。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新职业不断衍生。不同于传统职业有清晰的边界,不少新职业从出现之日起就处于不断演化中,岗位描述变化迅速,技能要求动态调整,技能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在摸索前行,行业内外都需要不断积累和加深对新职业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培训机构急功近利的培训方式、鱼龙混杂的培训内容、泥沙俱下的评价取证,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新职业的健康发展。
新职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公众对新职业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使劳动者愿意从事新职业;另一方面需要相关行业储备与新职业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新职业范围不断拓展的同时,相关企业要避免重蹈此前一些行业有岗位却招不到合适劳动者的尴尬。
培育新职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采取存量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培训新就业劳动者的方式。进入新职业领域的劳动者对新职业所需技能有一个认识-准备-获取-提高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中,培训和外部评价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泥沙俱下的考证取证乱象,干扰了新职业劳动者的技能养成和评价体系的形成。
这种乱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培训机构的准入要求相对滞后。有关部门对从事新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和条件缺乏明确标准,导致不少培训机构一哄而上,鱼龙混杂;另一方面是新职业技能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滞后于新职业发展的要求。新职业的技能评价多属于技能水平评价,随着资格认证和技能评价的逐步市场化,以及事前审核向事后评价转变,由于不同评价机构的侧重点不同、量化标准不同、监管指标不统一,因此容易导致新职业技能水平和等级的评价五花八门、“各说各话”。此外,培训质量和技能评价监管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监管不充分的背景下,竞争压力和利益考量让一些培训机构放松了对质量、标准的要求,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新职业的发展从纳入国家职业大典到得到市场逐步认同,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职业的培训和技能评价体系的形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放任新职业培训和技能评价在起步阶段这种泥沙俱下的乱象中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给新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本身优胜劣汰机制的同时,我们还应做出更多的努力。
提高新职业劳动者技能养成,让技能培训发挥应有作用,要尽快确立新职业劳动者的技能构成和水平等级评价的体系,对新职业技能提出明确的标准,为新职业劳动者的发展绘就清晰的路线图;要强化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培训内容、培训体系、培训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培训机构有章可循,防止培训市场泥沙俱下,遏制重考证、轻技能等舍本逐末现象;要强化新职业培训市场的监管和劳动者技能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时清理各种扰乱新职业发展的乱象,引导新职业劳动者技能提升链条中的各环节、各参与方拧成一股绳,避免无序竞争。让新职业发展从起步阶段就进入良性轨道,需要培训和技能评价机构、监管部门、劳动者、用人单位等共同努力。 【编辑: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