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在哪里(淮河流域图清晰大图)
全国各地史前考古文化的文章基本都写遍了,有多处涉及淮河流域,但一直没有单独拿出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材料的纷杂以及自己认识存在很多模糊不清之处。
对我自己硬盘做了下检索,“淮”字相关的论文和专著有162个,其中一半是有关《淮南子》这部文献的。其中专著26部,但与淮河文化有关的仅三部,分别是《东夷和淮夷文化研究》,《周代淮河上游诸侯国研究》、《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竟然无一部对淮河流域考古文化综述的专著。
当然,淮河流域主要考古文化的考古报告还是有一些的,如《蚌埠双墩》《顺山集》《凌家滩》《蒙山尉迟寺》,这里指的是淮河中游地区,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安徽省。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及下游的江苏省也有相关一些考古报告问世。不做赘述。
不过收藏有两部有关淮河流域考古文化的纸版书籍,都是综合类的,甚是喜爱,都是近两年新出的专著。分别是《过渡带: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徐峰2020)、《先秦淮河流域族群演化与文化融合》(金荣权2021)。近乎书痴的我,恨不得将喜欢的图书全都揽入怀中。即便有些书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但即便看看也常常心有喜悦。
最早对淮河流域考古文化的系统了解主要来源于张小雷论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研究》,此文堪为佳作。视野也非常宽广。下图内容就是本人根据张小雷博士论文的结论所做,我们不妨看下。
这张脉络图应该算很清晰了,我这里再做下简要概述。淮河流域考古文化按照惯例也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事实也证明,与考古文化的整体分布也能够相合。
最早出现的考古文化是上游的裴李岗贾湖文化,虽然按照现代水系,裴李岗文化隶属于淮河支流,但这里与黄河流域交织在一起,通常认为属于黄河文明的一部分。这只是一个概念划分的问题,无关考古文化的属性。所以淮河文化通常指的是淮河中下游文化。包括裴李岗文化在内的黄河文化我们讲述很多了,本文不再赘述。
碰撞地带的考古文化总是呈现出来多样来源的特征,淮河下游早期的顺山集文化我们讲述长江下游文化时候有所涉及,通常认为顺山集一二期是受到北方的裴李岗贾湖文化影响的产物,而顺山集三期受到了长江下游跨湖桥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化面貌变化还是比较明显。随着海岱地区北辛文化的南下,这里最先成为了海岱地区文化*的南部边界,但由于海侵的影响,这里文化面貌一直很平淡。没有突出的表现。
淮河中游最早的亮点就是注明的双墩文化,双墩文化的来源同样呈现出来多样性,韩建业等先生认为其主体来自裴李岗贾湖人群的扩张,同时与海岱地区北辛文化的形成息息相关。《蚌埠双墩》考古报告的观点与韩先生相似,也是从与贾湖文化的异同做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贾湖与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是双墩的两支主要来源。不过金荣权先生新作中认为,双墩文化是本土产生的考古文化,与贾湖有着很明显的区别。我们不做详述,学界的不同认识其实反映出来相关研究尚不是很深入,有关考古发现也有很大局限性。
双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发现了600余件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器。从数量和种类来看,这些刻画符号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一批,其价值是巨大的。关于这些符号的研究比较丰富,不仅考古学家颇为重视,语言学家、天文学家乃至艺术史思想史的很多学者对此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但并没有形成学界统一的共识,有种认识比较奇特,好像是张弛先生吧,认为双墩文化刻画符是选举的产物,其根据一是这些刻画符所用陶器都属于低档次的,二是刻画符号陶器大多是破碎状态。可能是选举用完之后毁掉所致。
众说纷纭吧,我们也没什么特殊观点要阐述的,毕竟一项研究没有经年累月的沉浸,是谈不上有什么认识的。
双墩这面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的大旗持续了近一千年,随着庙底沟文化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走向了沉寂直到消亡。而在这之后的几千年中,这里基本上就是中原文化与海岱文化争夺的主要区域。
按照学者研究,距今4800年至4100年前后这里是黄河故道,所以海岱文化西近的通道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淮北一带,庙底沟骤然消亡以后,这里基本上被大汶口文化纳入囊中,也不乏江汉地区屈家岭文化的身影。中原文化退缩至淮河上游坚守。
淮河下游地区随着海侵在距今6000年以后趋于平静,也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不过这里的争夺焦点,集中在海岱文化与太湖文化两者之间,大汶口与松泽良渚在这里进行了长期拉锯,此消彼长现象很明显,有的时候屈家岭也会来凑凑热闹。虽然距今5300年前后的凌家滩曾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但终归是昙花一现,最终淹没在良渚崛起的大潮中。
龙山晚期至夏纪年以后,良渚文化衰亡,黄河改道华北,海岱与中原淮北通道在洪水泛滥中限于隔断。被阻断在中原东部的海岱龙山族群与中原族群形成了联盟。其代表文化也就是隶属中原龙山的王油坊文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向南扩张,同时位于中原腹地的中原龙山的王湾三期也吹响了向江汉平原进军的号角。
中原龙山向长江流域的扩张让中原文明的南土抵达长江,淮南淮北以及汉水中游被之后的夏王朝纳入版图。中华文明多元格局最后终归一体,伟大的中华文明,王朝时代来临,不过淮河流域在此后直到西周,始终与北方的中原王朝若即若离,最后随着楚越等国进入华夏体系,这里最终成为了华夏族群的内土。这些是后话,我们另文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