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是哪个区(松山湖是深圳哪个区)

松山湖建园20年,实现由“园”到“城”的跨越。受访单位供图

2021年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11月22日,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出品的20集《飞跃松山湖20年》微纪录片首播。该片摄制组通过广泛地收集历史素材,寻访20年来奋斗在松山湖的一批开荒者、科学家、企业家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从他们口中梳理了松山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有效经验,解码松山湖由“园”到“城”的进阶之路。

撰文:陈启亮 张莎

统筹:黄少宏

飞跃松山湖20年▶▶以亲历者视角讲述奋斗故事

首播的第一集通过地方主政者口述,展现松山湖站在建设科学城的新起点对未来蓝图的谋划与展望。从第二集起,《飞跃松山湖》将把观影者带进“时光隧道”,回到2001年,寻找建园的最初设想以及亲历者用青春和热血建设松山湖的奋斗故事。

松山湖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深两大城市交界处,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最密集、自然资源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202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名单公布,松山湖高新区位列其中,成为广东入围的唯一试点园区。

事实上,从2001年东莞成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到2010年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15年跻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年的发展历程,松山湖逐浪潮头,成为中国科创体系中的一颗新星。

作为东莞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松山湖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园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均超85%,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33家,“四上企业”425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达500家,国内A股上市企业5家,市级上市后备企业31家,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

该片提到,沧桑巨变,松山湖的设立与启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今天的松山湖,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坐标上,迎来了面向未来的新起点。

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自主创新育动能,园城蝶变开新局。2020年10月,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松山湖科学城是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要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在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看来,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标志着松山湖未来的发展,标志着松山湖的创新能级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他表示:“东莞市委、市*会举全市之力全力支持松山湖的创新发展。松山湖是引领东莞未来发展的科创中心,我们要继续加快创新系统能力的提升,包括提升松山湖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四大体系的建设,并且为松山湖的发展进一步松绑。”

2021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这标志着松山湖的发展迈入2.0阶段,松山湖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

《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今年10月获批发布。总体规划透露,松山湖科学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同时,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大三领域,勇担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

到2022年,松山湖科学城将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开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标志性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到2025年,科技实力、营商环境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面向“十四五”持续发力▶▶一流创新资源产出世界级成果

“松山湖科学城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全面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我们围绕“四梁八柱”,松山湖科学城一定能够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科学城。”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四条“梁”实际上就是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包括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八根“柱”包括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和一流创新环境等。

面向“十四五”,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布局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大学、大平台、大企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今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各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创新配套不断完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不久前,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束流打靶功率新提升,在100千瓦设计指标的基础上,再次提升20%,实现了重要突破。

作为我国唯一、全球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建成投用以来,已经服务全球超过2600名用户,完成500多项原创性课题研究,涵盖多个前沿研究领域,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不久前中国散裂中子源还作为重点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研究部主任陈延伟表示:“面向‘十四五’,我们将启动二期工程,继续修建11条谱仪和实验站,还要提升功率来满足更多的用户的需求,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这里产生。”

此外,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将在松山湖启动建设,形成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

散裂中子源不远处,以国家实验室为目标高起点打造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进展迅速。成立近4年来,坚持“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引入8位两院院士及4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组建了19个前沿课题团队、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并注册成立32家产业化公司,在推动实现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实践经验。

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李洪飞副研究员入选了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名单意味着论文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同发表年份的前1%,在自身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松山湖科学家首次入围这一高含金量名单,体现出松山湖科技创新实力的突飞猛进。

创新雨林加速生长▶▶培育大湾区最优创新创业环境

与此同时,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新质资源纷纷加码松山湖,松山湖科学城范围内土地整备工作全面启动,核心创新区雏形显现……硬件推进的同时,*机制创新也不断升级。松山湖瞄准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推出“1 N”科技政策体系,面向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培育等多个方面精准施策,充分体现出松山湖对于发展新阶段的系统性部署。

厚植创新的土壤,带动起“创新雨林”的蓬勃生长。近年来,松山湖结合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与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聚集起华为、生益科技、宏川智慧、东阳光等一大批龙头高企。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也成为连接技术与产业的中间桥梁,云鲸智能、小豚智能等高科技企业在这里孵化成长,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在加速成长为大湾区创新创业新标杆。

据统计,当前社区已汇聚新型研发机构12家、研发平台200余个,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科技企业400多家,还有超过2000名企业家、科学家在此创新创业。

另一方面,松山湖科学城立足国家战略定位要求,构建“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空间格局,全面推进“四梁八柱”项目建设;同时,重点打造核心创新区,迅速构建“一谷一廊一岛”核心功能。其中,松山湖将在核心创新区打造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研发总部,重点吸引包括上市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将研发总部设立于此。

该区域在未来将汇聚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5G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系列顶尖创新资源,并推进建设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广东首家悦榕庄酒店、人才公寓等配套,通过持续提升服务、配套水平,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