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有哪些(邯郸十一个县)
冀南2市: 邢台市、邯郸市
邢台市
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同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地。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信都,襄都区属赵,因“赵襄子食采于引,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始于此。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置信都县。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东汉属魏郡,三国时属广平郡、世鹿郡。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邢地属之。
隋唐至明清至民国,邢台地区的建制,隶属略
1945年,邢台解放,废顺德道,设立邢台市,属太行行署。1949年,邢台市改设邢台镇,1953年邢台镇复升邢台市,由邢台专区管辖。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
1949年设立邢台专区,辖邢台镇和10县。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所属县划入邯郸专区和石家庄专区,1961年邢台专区复置。1969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
1993年,邢台地区实行市管县*,撤销邢台地区,原邢台地区所属县市交由邢台市管辖。至2020年末,邢台市共辖4区12县,代管2县级市。
附:邢台县:秦为信都县,汉称襄国县,隋改名龙冈县。宋1120年,即以此地原为邢国辖域且筑有檀台,遂将龙冈县改名邢台县。1949属邢台专区,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2020年,撤销邢台县,原邢台县行政区域分别划属襄都区和信都区。
襄都区:1980年,地处京广铁路地道桥以东地区设立邢台市桥东区。2020年,邢台市桥东区更名为襄都区。
信都区:1980年,地处京广铁路地道桥以西地区设立邢台市桥东区。2020年,邢台市桥西区更名为信都区。
任泽区:春秋时为晋地,晋于此筑有任邑城。西汉于故任邑置任县,因邑为名。1958年并入巨鹿县,1961年复置任县。2020年,撤销任县,改设邢台市任泽区。1949年属邢台专区,1958年属邯郸专区,1961年属邢台专区(1969年改称邢台地区),1993年属邢台市。 南和区: 西汉始置南和县,因地处和城县之南而得名,后汗时,朝平县废入南和县。三国魏时,南和县并入任县,北魏496年析任县复置南和县。1958年,南和县并入巨鹿县,1961年,析巨鹿县置任县,1962年,析任县恢复南和县。2020年,撤销南和县,改设邢台市南和区。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任泽区相同。
临城县:西汉置房子县,东汉县随郡并入中山国。三国魏太和六年封赵国,房子为赵国都。唐742年始置临城县,至德二年复名房子县。五代后唐时,房子县复名临城县。1958年并入内邱县。1962年复置临城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任泽区相同。
内丘县:春秋时期,先属邢国,邢灭属卫,后入晋地。战国时期,属赵国。西汉初年,先民在此筑城、置中丘县。隋581年改为内丘县。后又历经变化,至1726年,又因尊孔讳“丘”,改内丘县为内邱县。1980年复名内丘县。
1949年属邢台专区,1958年属邯郸专区。1961年属邢台专区(1970年改称邢台地区)。1993年属邢台市。
柏乡县:秦代属钜鹿郡,东汉初,鄗改名为高邑县,并废柏乡候国并入高邑县。宋置柏乡县。1958年柏乡县并入内邱县,1961年析内邱县复置隆尧县,1962年析隆尧县复置柏乡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隆尧县: 隆平县:秦时属巨鹿郡。公元前206年,西汉置广阿县和象候国,东汉俱废。北魏489年复置广阿县。唐621年复为象城县,742年年改名昭庆县。北宋969年改昭庆县为隆平县。
尧山县:秦时属巨鹿郡,公元前206年,西汉置柏人县,北魏改为柏仁县。唐742年,柏仁城毁于水,县治东迁于现尧城镇,因境内有尧山,遂更名尧山县。金1174年改为唐山县。1928年复为尧山县。
1947年8月隆平、尧山两县合并为隆尧县。1958年,隆尧、临城、柏乡、3县并入内丘县。1961年,隆尧、柏乡2县由内丘县划出,合并为隆尧县。1962年,柏乡县析出。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巨鹿县:秦时属巨鹿郡,北魏置钜鹿县。近代巨鹿、钜鹿混用,自1980年称巨鹿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广宗县:西汉设广宗国,东汉设广宗县,以后历代名称多有变氏。隋为平乡县地,元1255析平乡县地置广宗县,即沿袭了其东不远的古广宗之名,盖取“推广宗子之意”。 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平乡县:平乡为乡名,后以乡为县,故名平乡县。东汉164年设瘿陶县。三国魏237年洪水漫溢,县城被冲,翌年建县城于今县内大佬营处,并因境内有太平乡之故,改名平乡县。唐618年改封州,621年复置平乡县。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迁县城于今平乡镇。宋1073年平乡县降为镇并入巨鹿县,1086年复置平乡县。1958年并入钜鹿县,1961年自钜鹿析出并入广宗县,1962年复为平乡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威县:后汉为广宗县、经县地,隋唐设宗城县。金1129年置威州并置洺水县。元1247年以洺水遥属威州,1252年威州始从井陉徙治于洺水县。明1369年降威州为威县。1958年威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复置威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清河县:秦置厝县,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市和河北省临西县地)。三国魏时,郡、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北齐于今清河县地置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隋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1958年撤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复置清河县。1949年属衡水专区,1952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临西县:1965年,为便于卫运河的管理和利用,将山东省临清县卫运河西岸地区(共五个区)划归河北省管辖,并在此设临西县,因地处临清县西部得名。1965年以前属山东省,以后属邢台专区(地区),1993年属邢台市。
宁晋县:宁晋县历史上曾称杨氏县,廮(音ying)陶县、廮遥县、大陆县等名称。春秋时为杨氏城邑。西汉置杨氏县和瘿陶县。晋太康年间杨氏县并入瘿陶县,唐742年改宁晋县。1949年属邢台专区,1958年属石家庄专区,1961年属邢台专区(1969年改称地区)。1993年属邢台市。
新河县:汉称堂阳县,后晋更名蒲泽县。北宋1052年升南宫县之新河镇为新河县。新河镇以濒临新河(因漳河几经更迭,俗有“新河”之称)而得名。1947年改振堂县,1950年恢复为新河县。1961年并入南宫县,1962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宁晋县相同。
南宫市:春秋时期为晋国东阳地的“边陲之地”。西汉初年始置南宫县,因周代“八士”之一的南宫适(kuo)封邑于此,汉高祖取其复姓为县名。公元前187年南宫县改称南宫国,建置仍与县同。公元前140-135年复置南宫县,新莽公元9-24年南宫县改称序下县。东汉初恢复南宫县。后分合、建制、隶属几有变化,但南宫县名基本不变。1958年威县、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析出复置威县、清河县,同时新河县并入,1962年复置。1986年,南宫县改设县级南宫市。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沙河市:隋596年析龙冈县南境置沙河县,以境内横贯东西的大沙河而得名。1987年,沙河县改设县级沙河市。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内丘县相同。
邯郸市
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属赵。公元前386年赵都迁于此,历经8代国君计158年。秦为邯郸郡,今邯郸市属大部分县、市、区属邯郸郡。公元前198年,汉高祖刘邦封其子如意为赵王,邯郸仍是刘氏赵国治所,属冀州。东汉属魏郡。三国魏晋时期,先属广平郡,后属魏郡。北魏445年,改属司州广平郡,东魏属相州,隋属武安郡。唐初属洺州,621年改属磁州,627年又复洺州,765年复属磁州。五代、宋、金时期属河北西路磁州,元属广平路磁州。明1368年属广平府,清因之。民国初属冀南道,后归河北省辖。1937年被日军侵占,1938年建立抗日**,属一专署。
1945年10月,划出邯郸县部分地区设立邯郸市。1949年改为邯郸镇,1952年复置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8年邯郸市由邯郸地区管辖。1983年底,邯郸市改为省辖市。
1949年,设立邯郸专区,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原邢台专区所辖多数县并入邯郸专区。1961年,邯郸、邢台两专区分置,邯郸市仍属邯郸专区。1969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
1993年,邯郸地区实行市管县*,撤销邯郸地区,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至此,邯郸市下辖4区14个县,代管1县级市。至2020年末,邯郸市共辖6区11县,代管1县级市。 附:邯郸县: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邯郸县最早的设置在公元前202年,由西汉设置邯郸县,之后历朝历代行政区划多有变化,但基本都保留邯郸县。1945年邯郸县解放,并改设邯郸市,1946年市、县分设,邯郸市城区周围为邯郸县。1958年邯郸县并入永年县,1961年恢复邯郸县。1949年属邯郸专区(地区),1984年划属邯郸市。20117年,将其所辖区域分别划属邯郸市邯山区和丛台区。
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1945年以前属邯郸县地,1946析邯郸县部分地区设立邯郸市。1980年,邯郸市分别设立邯山区、丛台区和复兴区。丛台区以境内古迹武灵丛台得名;复兴区以境内复兴路命名。1986年,撤销邯郸市郊区,郊区的部分区域并入邯山区,另一部分区域和邯郸县部分区域并入复兴区。
峰峰矿区:峰峰矿区于1950年成立,由邯郸专署管辖,1952年改由河北省管辖。1955年峰峰矿区改设峰峰市,直属河北省。1956年峰峰市复设峰峰矿区,划属邯郸市。
肥乡区:三国魏221年,析列人、邯沟县地始置肥乡县,东魏534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隋590年复置肥乡县,唐843年清漳县并入肥乡县。1958年广平县并入肥乡县;同年10月,撤销肥乡县,将其所辖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曲周县和永年县,1961年恢复肥乡县。1962年原广平县从肥乡县析置。2017年,肥乡县改设邯郸市肥乡区。1949年属邯郸专区(1970年改称邯郸地区),1993年属邯郸市。
永年区:古为曲梁,属晋,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西汉设广年县,隋601年改永年县。 2017年,永年县改设邯郸市永年区。1949年以后 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临漳县:古称邺,夏属冀州,商属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公元前685年—前643年齐始筑邺城,战国属魏。秦邺属邯郸郡,汉置邺县。西晋314年易名临漳县,因地临漳河得名。1958年并入磁县,1961年复置临漳县。1949年以后 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成安县:秦属邯郸郡。西汉初为斥丘懿侯封地,不久改置斥丘县,新莽改斥丘县为利丘县,东汉复名斥丘县。三国时期,斥丘县属魏国冀州魏郡,后改为司州魏郡,两晋依然。东魏534年并入临漳县,北齐天宝年间(550年—559年),复置,并更名成安县。1958年成安县并入磁县。1961年恢复成安县。1949年以后 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大名县:公元前195年西汉置元城县,唐改称大名府,五代后汉改大名县。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1914年改大名县,置大名道,辖冀南47县。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辖13个县。1945年大名解放,成立大名市,1946年撤市。1958年魏县并入大名县,1961年恢复魏县。1949年以后 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涉县: 西汉置沙县,后改涉县。北魏404年涉县并入临水县,450年划入刈陵县。北齐复为临水地,隋590年复置涉县。1949年以前属河南省。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磁县:,秦属邯郸郡。汉时置梁期县。三国魏222年设临水县。北周561年置滏阳县和成安郡。隋590年置慈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产磁石而得名,领滏阳、临水二县,后两废一置。唐765年复置礠州,加石字旁,以与河东慈州相区别。906年改惠州,后梁复礠州。宋1113年改礠州为磁州。元末州县俱废。明1368年复置磁州,属广平府。翌年改属河南彰德府,领二县。清1726年,复属直隶广平府,不再领县。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1942年与武安县、邯郸县部分地区组成磁武县。1958年临漳、成安2县并入磁武县,并更名磁县,1961年复置成安、临漳2县分出。1949年以前属河南省,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邱县:公元前67年,汉置平恩候国,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元1289年置丘县。清1725年,为避孔丘之讳,改丘县为邱县。1958年并入曲周县,1962年复置邱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鸡泽县:西汉初为广平县地,北齐556年广平县省入广年县。隋开皇初复置广平县,596年改广平县为鸡泽县。606年省入永年县。唐621年析永年县地复置鸡泽县。宋1070年曲周县省入,1089年复析置。元初并入永年县,后复置。1958年并入曲周县,1962年恢复鸡泽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广平县: 金1167年析魏县北部地区始置广平县。1958年并入肥乡县,后并入曲周县,1962年复置广平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馆陶县:春秋为晋国冠氏邑。西汉公元2年始置馆陶县,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隋60年,徙治于北馆陶(山东省冠县)。唐大历中期改名永济县,不久又复名馆陶县。1949年,馆陶县划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划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并入冠县,1961年复置馆陶县。1965年,将山东省馆陶县的建制连同馆陶县卫运河左岸之地,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县*驻地仍在南馆陶。馆陶县其余行政区域分别划属山东省临清、冠县二县。1969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属邯郸市。
魏县:夏为观户国。周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初为卫国,后为晋国。战国时期为魏国。公元前195年,汉设魏郡置魏县。1958年魏县并入大名县,1961年恢复魏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曲周县:春秋时为晋曲梁地,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初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之名始有记载。因位于古曲梁边陲,故名曲周。公元137年,西汉始置曲周县。1946年10月为纪念抗日县长郭企之烈士,改称企之县,1949年恢复原名。1958年先后将邻县鸡泽、邱县、肥乡(含广平)并入曲周县。1961年曲周县分为曲周(含鸡泽、邱县)、肥乡(含广平)两县。1962年曲周县又划分为曲周县、鸡泽县、邱县,恢复原建制。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武安市:西汉初置武安县,末年改恒安县,东汉初复武安县。1958年改名武安矿区,1961年改武安县。1958年武安县东部5公社划入邯郸市,建武安矿区,1961年又回归武安县。1986年,武安县划属邯郸市。1988年,武安县改设县级武安市,由邯郸市代管。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肥乡区相同。
谢谢各位看官老爷阅后加,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和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