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有哪些(宝宝认知视频)
我老家有一个阿姨最近在城里帮女儿女婿带孩子,她每次回来后都会抱怨:
我姑娘就是嫌钱多,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就买那么多书,还要我陪着一起看,本来带孩子就累,还要我整天陪着搞这个那个,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马上不帮她带了。
“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那么事实呢?小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这部有意思的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在英国儿科专家古蒂·新格博士的带领下,一个由世界*儿童发展专家组成的团队提出了关于婴儿大脑的新见解。
在一个专门的婴儿实验室里,他们探索了婴儿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脾气、大笑、共鸣和学习。
看完纪录片,我们会知道孩子的成长有多么不可思议,又有多少复杂。绝对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可以解释的。
今天的文章你可以看到对于学步期儿童来说,语言发展有多重要、电子产品是否完全有害、婴儿是否和成人一样会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进行交往、婴儿的性格是天生的吗?婴儿的自制力以及婴儿对男女分工的认知。
1、婴儿的语言
关于孩子说话迟的问题,很多长辈的观点是“贵人语迟”,其实不然,按照孩子的客观发展来说,在18个月到24个月是婴儿的一个语言爆发期,平均能掌握450个词语。
有一项来自加州斯坦福德大学的研究证实,我们早期听到的语言越多,我们之后积累的词汇量就会越大。
那么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多与少和什么有关呢?那就是他一天中听到的词语量。
儿童语言发展专家对一对母子做了一个实验,她给宝宝佩戴了一个词汇追踪仪器,可以记录妈妈和孩子在一天中所说过的所有单词数量。
第一天结果显示宝宝说了2500个单词,妈妈说了1.3万个单词。
专家建议妈妈再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进行对话,然后看宝宝说出的单词数量是否会跟着增多。
第二天结果显示,妈妈说了1.37万个单词,而宝宝说了大约2800个单词。
妈妈的单词量增加了5%,但是宝宝的单词量却增加了13%,最主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增加了38%。
而对话对儿童语言的发展非常重要,根据研究发现,小时候听到对话更多的孩子,往往在学校表现更好,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在较早的时候就为孩子打下了基础。
你看,哪怕我们不是育儿专家,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愿意并渴望和宝宝进行对话。
2、电子屏幕的使用
电子产品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新鲜事物,可我们一说起它们就好似洪水猛兽。
认知心理学家蒂姆·史密斯博士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使用电子产品和不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对精细运动控制,以及身体整体运动的控制是否有大的差别。
实验结果很令人意外。
他们选了6名儿童,三名是经常使用电子屏幕的幼儿,另三名是不使用的。然后给他们设置了一系列测试,如抓物体、搭积木、直线行走、画直线等。
测验结果发现,在身体整体运动的实验中,6名儿童没有明显的区别。而精细运动控制的实验却发现,经常触摸和滑动触摸屏的宝宝在同龄人中有着更好的精细运动技巧。
这是一个非常前沿性的研究,史密斯博士在分析英国全国各地的715对父母提供的样本数据时,也同样发现在很小年龄就有着更好的精细运动能力的孩子,也是那些会主动使用平板电脑的孩子。
可见,我们父母的担心并没有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撑,当然,这个需要重复的实验,以便在多个样本中得到同样的结果。
至于电子产品影响的好与坏,大概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从这个实验来看,电子产品并不是只有弊端。它能否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
3、婴儿对同伴的选择
以前看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说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之所以外貌会大不同,并不是我们初中课本上学的那样,和温度、环境有关。而是在人类从非洲大陆往外迁徙时,大家会选择和自己肤色、外貌、性格相似的人同行,然后相似的人就聚集到了一起,经过多年的演变,就成了我们地球上现在三大种族截然不同的外貌。
这个说法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你看下面这个实验:
杰西卡·萨默维尔教授来到婴儿实验室,研究婴儿是否会像成人一样选择那些在某种意义上,在外形和形式上和他们更接近或相似的人。
研究人员让一个白人和一个亚洲人参与实验,在实验开始时,两个不同种族的人会给孩子表演分配原则,暗示自己是一个公平(亚洲人)/不公平(白人)的人。
小宝宝看完她们的分配原则后,可以选择去其中一人那里玩玩具。结果所有的白人宝宝都选择了不公平但是和他们长相一样的白人阿姨。
虽然所有宝宝在选择之前都有过犹豫,毕竟亚洲人面孔的那个阿姨更公平,可是宝宝们在再三犹豫之后,依然选择了白人阿姨。
杰西卡教授之前在美国做过相同的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完全相同。这说明,宝宝或者成年人许多类似相同的偏好,都来自他们早期的发育,婴儿在两岁时就根据自己对别人的评判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互动。
也就是说,婴儿对每天接受的社会信息非常敏感,婴儿会对这种信息进行编码,他们会记住这些信息,并且做出像选择和谁玩耍之类的复杂决定。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进行多样性的接触,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他们接触的环境,并让他们接触更多样性的环境,来影响和指导儿童的社会偏好。
4、婴儿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科学家认为我们的性格是由我们的基本气质,也就是对情景的反应决定的。
心理学家艾米丽·琼斯博士做了一个测试,目的是在婴儿6个月大时,发现他们的气质。
测试通过给宝宝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然后观察宝宝的反应。
在面对突然蹦出来的玩偶时,有的宝宝很平静、有的很谨慎、而有的宝宝很害怕;
在面对跳跳狗时,有的宝宝很激动、有的冷静,还有的会害怕;
琼斯博士发现,宝宝在面对陌生事物时,和心理学家在成年人身上发现的三种基本气质类型一致,即:激动、平静和谨慎。
这么小就会表现出这些气质,说明这来自于遗传,而且是我们个性的起点。
每个宝宝刚出生时,就会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大部分的父母都在很自然且毫无意思地适应宝宝这种气质。
用我们中国话讲,也就是“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的宝宝,父母会给予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和陪伴方式。也正是父母和宝宝之间这种互动过程,塑造了他们之后的性格。
所以,婴儿的性格是天生的吗?他们确实有天生的性格,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更大的地方则体现在,周围事物对他本身性格的一种反应,然后两者相辅相成。
5、婴儿的自制力
自我控制指的是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对自己的情感以及冲动的管理能力。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变得非常重要,我们的工作、学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智力,但是自控能力也非常重要。自控力更强的儿童往往在学校更专注,更善于遵守规则,考试成绩也会更好。
那么小宝宝有多少自控能力呢?
心理学家艾米丽·琼斯博士准备了一项实验,她想发现幼儿在被要求抵抗诱惑时,他们的大脑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被测试的宝宝会佩戴上先进的大脑扫描仪,帽子上的传感器会转播她大脑中的所有活动。
研究者会在宝宝面前放一个有意思的玩具,但是他们会被告知“不能碰”,最后看宝宝在自控的过程中的大脑变化。
有的宝宝只能坚持3秒,有的宝宝可以坚持45秒。两种宝宝的大脑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活动。坚持时间越久的宝宝,大脑中控制处理奖赏、激励以及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部分大脑连接更紧密,也更频繁。
可见,自控力对于孩子的大脑连接有很大的影响。
那我们怎么培养的孩子自控力呢?就是为他们提供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家长的外力干预。
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6、男女平等?!
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每次网络上只要出现类似的话题,就要引起一翻男女对立言论的争论。
我看完英国的宝宝们对男女性别的认知后,其实很感慨,原来我们离真正的“男女平等”的距离还那么远。
在20年前,英国有一个实验研究发现,婴儿会选择妈妈打理家务和照看孩子,而爸爸负责修车和喧闹的玩耍,这项研究说明了家庭环境影响了婴儿对这个社会的看法。
但是在经过20年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之后,婴儿对家庭分工的看法是否会发生改变呢?
心理学家乌塔·弗里思教授来到婴儿实验室,重新演绎了这个实验。
一直以来,我们一说到男人女人,就会有一个 刻板印象:妈妈做家务、带宝宝,爸爸上班。可是婴儿实验室里宝宝的看法和20年前的英国宝宝完全不一样。
研究人员会给宝宝演示小玩偶的各种行为,如睡觉、拖地、玩耍、修车等,然后要他们选择“爸爸玩偶”或是“妈妈玩偶”,几乎所有的小婴儿都同时选择了爸爸和妈妈,有的甚至只选择爸爸。
除了修车之外,其他任何事情,在宝宝眼里都是爸爸会做、妈妈也会做的。也就是说,这些宝宝的认知已经不再是那套刻板又俗套的固有认知。
这个实验如果放在中国,应该所有宝宝都会毫无疑问地把家务类工作分配给妈妈。
所有我会非常感慨,其实我们离真正的男女平等真的还很远。
因为婴儿是不会说谎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小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北鼻异想世界》,你看小北鼻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在婴儿阶段的他们也早早就做好了长大的准备,不知道作为父母的你发现了没有呢?
小宝宝可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哦,他的大脑在飞速发展;他的性格在快速形成;他的爱好在慢慢展现,聪明的父母,准备接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