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其主要原则是什么?
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的婚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各种制度文化绵延了数千年之久,这些制度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当中,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了。
但是人们对于古代的婚姻制度还是存有一定的偏见的:“中国古代嘛,不就是男权主义明显,三妻四妾吗,这谁不知道。”其实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是如果这么片面地去对整个古代的婚姻制度一概而论的话,那就真的不算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了。
中国古代的婚姻不仅程序十分的繁琐,甚至对于男女双方的年龄和家庭背景,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所以说啊,要想结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项制度的背后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婚姻制度的起源及文学作品记载
01.起源——从“集体群婚”到“一夫一妻”
“婚姻”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直都具有极其庄严和神圣的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恋爱这种两个人的选择,婚姻其实更能够反映出一种真实的家庭状况,也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下的人们的观念。从婚姻家庭的演变史也能够进一步去窥测人类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婚姻状态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要说的是,在原始社会的进程中,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都是没有明确的婚配观念,男女的结合只是为了满足繁衍子孙后代的需要。当时的人们为了避免同一族群的人进行繁衍导致族群退化,逐渐形成了由一个族群跟另一个族群集体进行婚配的制度,俗称“集体群婚制”,但是很显然,这种制度并未延续多久,私有制社会的出现使得婚姻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熟知的“一夫一妻”的制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绵延至今。
一夫一妻制最早是西周时期对于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古代男性只能有一个妻子,西周实行的是宗亲制,他们要求自己本族的血缘必须要正统,所谓“一妻”就是指是一个男人的婚姻合法妻子只能有一个,而男性只能娶一个妻子,也是为了宗族血缘的延续,这也符合了西周时期对于宗法血缘关系的继承。
02.相关文学作品对于古代婚姻制度的记载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里,就有很多对于男女婚姻的描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氓》中就有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大意就是这个女子很抱歉地对着自己的心上人说:“对不起啊,不是我故意拖着日子不嫁给你,实在是你还没有找到媒人来说媒,失了礼仪。”这就表现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媒妁之言对于一段婚姻的重要性。
《左传·僖公三年》中对于齐桓公与蔡姬离婚的描述也比较详细:“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蔡姬本来是一个调皮的女子,她觉得无聊,就想跟自己的丈夫开开玩笑,所以晃了晃船,船身在晃动下逐渐有些不稳,齐桓公吓得脸色一变,蔡姬才知道自己闯了祸,但是为时已晚,最终被齐桓公休了。
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有相应的内容:“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意思是妹妹本不想出嫁,但是家里的兄长说她要是不愿意嫁人又要去什么地方呢,最终妹妹答应了出嫁。毕竟长兄如父,女性在婚姻中是不占主导地位的。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场婚姻要想得到双方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认可,就必须满足结婚的基本原则和实质性的条件,不然这场婚姻就会被判定成为无效婚姻。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共分为三类。
01.同姓不婚的伦理观念形成
这个制度的产生甚至能追随到原始的母系和父系氏族社会,在当时社会发展力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为了繁殖优质的后代而选择了一个部落与另一个部落通婚的制度。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同一家族的成员之间进行通婚,会导致下一代身体不强健,各方面机能都会下降,导致整个家族的发展将受到阻碍,已经有了明显的意识了。
而且同姓通婚也是对于世俗伦理的一种*。这种理念真正以一种礼法规章出现,也是在西周时期。西周周公礼制为了规范血缘宗法制度的有效传承,而设立了同姓不通婚的原则。其次,为了实现其“附远厚别”的目的,与其他异姓的人进行婚配,除了能保证家族血脉的强健,也能通过联姻实现其与其他贵族加强联系的目的,进一步巩固西周的制度。
02.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出现
实行一夫一妻制,古代男子就只能娶一个老婆吗?其实不然,在这个男权主义处于鼎盛之峰的时代,从天子诸侯再到平民百姓,三妻四妾才是这些男性所推崇的真正的婚姻制度。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这是为了保证家族血脉的合理延续,用嫡庶之分来维持正常的宗族关系,除此之外,男子可以合法的拥有数量不等的妾室。
所以一夫一妻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血源的正统,在这种制度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很明显的处于劣势。妻子和妾室的地位差别也会延续到后一代的身上。
0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重要原则之一
这算是一段婚姻确立的最基本的一个前提了。古代的婚姻制度相比较现代,家长对于孩子的婚姻具有很强的支配心理,这种观念极其之深,甚至到近代,也还存在着包办婚姻的现象。这种文化观念也使得古代很多互生情愫的男女不能走到结婚这一步,除了父母之外,媒人也是必须要有的,这两个同时具备,一段婚姻关系才能够正式的确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同样也是出现在西周时期。它也是为了维护西周的宗法*而设立的。在这种制度下,父母作为孩子的家长,决定孩子的婚姻大事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而且媒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这场婚姻非礼非法,不会被宗族和社会所承认。
三、婚姻制度的必经程序
中国古代礼制中所规定的男女结婚必经的程序,主要见于《礼记·士昏礼》中,这是一部儒家学者编订的婚礼文献,它把男女结婚的手续和礼仪细分为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种。
01.纳采礼
男方家里要先向女方家提亲,用大雁作为提亲的礼物,主人则要设摆宴席。这是婚配所要进行的第一项形式,男方家庭派媒人去女方家庭,表达愿意通婚之意。如果双方家庭都有同意婚配的意思,男方则会备礼物登门拜访。
02.问名礼
男方再派媒人拜访的时候,也会事先询问女方的姓名以及出生日期,了解一下双方的主要情况。
03.纳吉礼
纳吉的礼节与纳采相同。这一步算是正式缔结婚姻关系的标志了。在双方都同意之后,男方就会选择一个吉日,备好礼物登门拜访。并且会求神问卜,来获的男女结合是否吉利的信息。
04.纳征礼
指一切前期准备都做完了之后,男方就要开始筹备聘礼,正式的提出要迎娶女方的要求。
05.请期礼
顾名思义,就是双方家庭一起商定结婚日期。当然,这一项也要通过占卜,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毕竟在古代,人们对于结婚这种头等大事,都是要先祈求一下神明的庇佑的。
06.亲迎礼
最后,男方就会亲自带着迎亲的队伍到女方家里去迎娶女方,将女方接回男家,履行完一定的仪式之后,婚礼才算告成。
看似一个简单地婚配,实则要经过这么多关卡的考验,双方的身份、地位、聘财的多少,以及男方的诚意,都是需要先进行考察的,这六种礼仪的顺序虽然再后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有了一定的变通,但是基本上都遵循着包办婚姻的制度。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制度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最需要人们去关注的,就是中国古代对于女性权利的剥夺,这种压迫表现在婚姻方面,更显得极为尖锐。这种包办和买卖婚姻的制度,使得女性完全附属于男性,没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畸形的婚姻制度很显然是不可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