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睁着眼睛睡觉(猫头鹰为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人为什么要睡觉?凭直觉我们会说,有助于体力、脑力的恢复,或者有助于信息的整合,从而进行记忆和学习。但其实,人们至今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不得不睡觉的原因,甚至一度有人进行“不睡实验”,想要以此知晓人类可以多长时间不眠,然而这些实验的唯一积极作用就是让人们认清人必须睡觉的事实。

比如美国一位高中生于1963年创造了264小时12分不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久后该记录就被打破,后来不断有人将这个上限提高,甚至夸张地达到了968小时,但由于“不眠实验”被认为是对人体有害且无意义的,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不予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了。然而作为占据了人类生命三分之一时间的行为,人们对睡眠的好奇并未消失,除了探索自身,动物也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而它们的睡眠模式更是多样且奇妙。

首先,睡姿与生理构造密切相关,例如鹤、鹭、鹳都会单腿站立睡觉,这与它们腿部的肌肉形态有关,其实大部分鸟类的腿部肌肉在放松时会呈现收缩状,所以休息或者睡眠时,蜷缩着的腿是在放松,因此它们不光是会单腿站立睡觉,还会在睡觉时不定时更换支撑腿,以便让两只腿都得到充分的休息。

蝙蝠休息时要头朝下倒挂着睡,与其说是它们主动选择倒挂式睡姿,不如说是不得不这样做,蝙蝠作为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它们飞行所依靠的翼手完全不同于鸟类的翅膀,翼手其实是由上肢演化而来,从前肢覆盖到后肢的一层皮膜在飞行中起主要作用,为了减轻飞行重量,蝙蝠的后肢变得短小,又由于肌肉退化,爪子通常情况下都是“握着”的状态,这使得它们无法像鸟类一样站立,但是当它们倒挂时,重力作用下肌腱被拉紧,爪子就能像钩子一样将蝙蝠钩挂于物体之上,身体得到放松还不会坠落。

鱼类睡觉之所以要睁着眼睛,是因为它们没有眼睑,根本无法闭上眼睛,但是长时间的静止、沉入水底、尾巴下垂、警惕性变低等都是鱼进入睡眠状态的信号。

第二,恰当的睡姿能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鸟类单腿站立睡觉能够减少热量的消耗,像鹤、鹭、鹳这样的长腿鸟,修长的肢体暴露在外会造成热量损失,抬起一只腿能够减少一半的热量损失。蝙蝠倒着睡也是减少能量消耗的典范,一方面如前文所说,蝙蝠在倒挂时依靠的是重力作用,在倒挂时完全不耗费体力,另一方面倒挂便于直接起飞,它们只要松开后肢获得动力,再张开翼手进入飞行模式即可。

第三,睡姿及睡眠时长受到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长颈鹿是世界上睡眠最少的哺乳动物之一,有统计数据显示,它们每天只睡大约半小时,而这半小时还是由数个“小睡”组合叠加而成的。长颈鹿往往会采用站立式睡眠,以便它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或者呈跪姿并将头向后搭在臀部,从而让长脖子不那么外露和明显,毕竟个头高、体重大,如果真的躺下睡觉,起身时需要耗费体力和时间,被捕食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大了。

马和长颈鹿类似,睡觉也以“站立式”为主,由于生活在开阔的草原,马很容易成为捕猎者的攻击目标,它们只有通过迅速反应和快速奔跑保命,所以即便是睡觉也得站着时刻提防攻击者。

与长颈鹿和马等食草动物不同,食肉动物比如狮子、老虎都是睡眠时间最长的动物候选者,尤其是雄狮,一天有大约20个小时都在睡觉,而母狮则稍短,但也能够达到15小时左右。与此同时,狮子也不会像长颈鹿和马那样站着睡,而是或卧或趴,毕竟作为猎食者,它们无需过多担忧自己在睡眠时遇到危险,所以睡得也更久更踏实。

事实上,人和动物的睡眠还有很多未知,比如海豚睡觉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人们甚至很难分辨出它们是否进入了睡眠模式,但其实它的左右两个大脑可以轮换着休息,一边保持清醒,另一边进入待机,每隔10分钟左右进行一次轮换,然而究竟为何以及如何形成这种睡眠方式还有很多疑问。又比如猫头鹰睡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否仅仅为了保持警惕,考拉一天睡22小时是不是为了排出因食用桉树叶子所积攒的毒素等等。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睡姿还是睡眠时间长短都是生物适应的结果,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那些有助于生存的行为特征得以保留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