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厂有哪些(山西运城钢铁厂名单)

文/曹惺璧

从22岁到40岁;从身价125亿元,到背负巨额负债,被法院悬赏2160余万;从富二代到“老赖”……海鑫钢铁接班人李兆会的跌宕人生,及企业的衰败命运,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全文共4226字,阅读需9分钟。

9月15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悬赏公告称,上海海博鑫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应支付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16亿元和利息,举报人若能提供法院尚未掌握的被执行人名下财产线索,一旦查明属实、具备执行条件并实际执行到位,美锦集团承诺按实际执行到位金额的10%予以奖赏。这也意味着,举报人最高可获得2160余万元巨额奖励。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大额的悬赏公告中提及的“被执行人”,却是曾经的山西前首富(2008年,李兆会以125亿元的身价顺利成为山西首富,甚至被一些媒体鼓吹为“最牛富二代”)、山西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兆会。

李兆会

这里需引入一段海鑫钢铁及李兆会的背景:

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运城闻喜县一家民营企业。1987年,创始人李海仓在闻喜县建起了第一个合股经营的洗煤焦化厂,注册资本为40万元。此后,他又与运城、洛阳铁路*联合成立了洛铁焦化厂,成为山西省第一个机械化焦炭企业。1992年,李海仓通过对其他用户单位考察后发现,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很大,决定在家乡投资钢铁厂。1993年9月,海鑫钢铁集团正式成立。次年3月,一号高炉投产并新上两个炼铁炉。此后,海鑫钢铁发展迅猛,到2001年,海鑫总资产翻了13番,利税增长5000倍。达到年产140万吨铁、140万吨钢和75万吨钢材的能力。李海仓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当时被称为“山西钢铁大王”。

但好景不长,2003年,李海仓遭到枪杀。于澳洲留学的儿子、22岁的李兆会匆忙回国,并由李海仓之父李春元以一句“企业是老三(李海仓)的,请律师来安排继承”,委任董事长一职。

当时,李海仓的创业搭档、时任副董事长的辛存海,以及李兆会的五叔、时任总经理的李天虎,均可“辅佐”李兆会,延续李海仓的钢铁基业。

李海仓

然而,据海鑫内部人士透露,在爷爷李春元的支持下,李兆会先是将创业元老、海鑫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辛存海调离权力核心,之后,李兆会的五叔李天虎被巧妙地“赶走”,代价是海鑫钢铁旗下的一家水泥厂归其所有。最后,李兆会将自小与其亲近、同样具有海归背景的六叔李文杰带进海鑫,随后几年一直担任海鑫集团总裁,成为李兆会的心腹。

李兆会在留学期间主修的是金融,如果说李海仓是热衷钢铁业的实业家,那么李兆会更像是一名投资家。他对于经营钢铁业务不感兴趣,而是更热衷于资本运作。从2004年开始,他成立了北京惠宇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嘉和投资有限公司等数家投资平台公司,主要从事基金、证券、影视等投资业务,他以北京为主要据点,曾经盛极一时的海鑫钢铁在闻喜的总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巢”。他与小他3岁的妹妹李兆霞在海鑫钢铁的平台上,开始编织复杂而神秘的资本运作体系。他们以海鑫钢铁集团为基础,打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海鑫系”。

但李兆会的投资却并无太大成绩。2004年,海鑫集团以59356.89万元的价格,受让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1.6亿股,一度成为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2008年,李兆会以125亿元身价跻身为胡润榜上最年轻的山西首富。但海鑫内部人士透露,这笔交易在李海仓生前就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只是披露出来的时候李兆会已经接班。李兆会还以自然人身份,参与多项其他投资业务,但都没有特别亮眼的成绩。

由于对主业钢铁的不重视,海鑫错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2008年以前,正是国内钢厂大干快上的时期,很多企业借机更换设备扩充产能,但李兆会治下的海鑫钢铁,并没有这么做。海鑫钢铁产能最高时,高炉仍只有6座,产能也仅仅是与李海仓时代相当。

李兆会接班以来很少接受过媒体采访,与*关系、原料供应商关系也都不如李海仓在世时。

2009年,商务部网站一份关于海鑫钢铁2009年前三季度的生产经营情况显示,海鑫钢铁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9.48亿元,同比下降40.03%;完成工业增加值9.43亿元,同比下降61.58%;实现销售收入 57.23亿元,同比下降41.72%。山西太钢和北京首钢等企业开始洽谈收购海鑫钢铁一事。

2014年3月,海鑫钢铁负债30亿元无法偿还,资金链断裂,全部六个高炉*停产。

2015年,海鑫钢铁宣布破产。

2017年,上海高级法院将李兆会列为失信人名单,并限制其出境。

2021年9月15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前述悬赏公告。

从22岁到40岁;从身价125亿元,到背负巨额负债,被法院悬赏2160余万;从富二代到“老赖”……海鑫钢铁接班人李兆会的跌宕人生,及企业的衰败命运,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我们总结出海鑫钢铁败落的“六宗过”,供更多企业借鉴。

01

创始人缺乏企业长期规划

创始人李海仓自上世纪80年代创立海鑫钢铁以来,将企业做到如此规模,自身则成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其个人能力毋庸置疑。然而,由于缺乏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特别是缺乏传承规划,还没来得及对当时才22岁的儿子“扶上马,送一程”,也没来得及立任何遗嘱,在自身突遭不测后,其子仓促接班。

不能说李海仓没有任何传承方面的考虑,从他送儿子李兆会到太原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只提供日常生活开销所需,后又安排李兆会去澳大利亚读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专业的安排可以看出,他似乎是在有意锻炼儿子,为接班做准备。但一套完整的传承规划,不仅包括子女的教育规划,还包括人格培养、家族发展规划、企业发展规划、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应急规划等很多方面。由于李海仓对后几方面考虑不足,或虽有考虑但并未来得及做相关部署,直接导致了海鑫钢铁日后的衰败命运。

02

混淆了“继承”和“传承”的概念

海鑫钢铁在接班人的选择过程具有明显的家族化特征:创始人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凭着一句“企业是老三(李海仓)的,请律师来安排继承”,便一手主导了整个接班人的选择。

殊不知,企业并不是家业,家业可以继承,企业的传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血脉关系能够得以延续的。钢铁本来就是个产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业,没有多年经验积累的外行很难做成功,这对于接班时只有22岁、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对钢铁行业也缺乏了解的李兆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日后李兆会在任期间的一系列错误也证明了这位家族长者在帮助企业选择接班人时混淆“继承”和“传承”概念的草率决策,直接影响了这家企业的发展。

03

接班人的格局问题

在2003年海鑫钢铁创始人李海仓突遭不测时,李兆会五叔等多名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参与创业和担任高管,企业管理人才尚比较充裕,本来是可以比较好地弥补创始人离开带来的领导缺位问题的。这些家族成员完全可以将接班人李兆会“扶上马,送一程”,实现企业平稳过渡。但这位接班人却对父亲的团队采取了斩尽杀绝的方式,不断加以减除。最终,五叔李天虎、创业元老辛存海相继出走。李天虎在海鑫钢铁威望很高,以实干著称,却被扫地出门。随后,李兆会又安排了与自己关系最近的六叔李文杰及妹妹李兆霞先后掌舵海鑫钢铁。

2008年之前,经济基本面很好,正是国内钢厂大干快上的时期,很多钢铁企业借机更换设备扩充产能,李兆会因不懂主业,又没有投入精力去学习,错失了钢铁行业发展的大好机会。

04

消极应对行业寒冬

2008年之后,钢铁行业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各大钢铁企业都步履维艰。海鑫钢铁掌舵人本就对本业缺乏热情,寒冬之际则更是消极经营,为日后更大管理问题的出现埋下隐患。

而在海鑫钢铁鼎盛期经常被拿来与其做对比的沙钢集团则从彼时开始改变往日的激进战略,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在管理方面,沙钢从信息化着手,对内优化管理制度,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对外加强市场信息分析、精确掌握产品在市场上的动态;在产品方面,沙钢致力于技术创新,开发低成本、高性能产品,在市场低迷时期发掘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市场方面,沙钢努力构建其全球营销网络体系,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对外合作方面,沙钢与宝钢等企业展开合作,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也在高校设立了产学研基地,在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科研能力。

这些寒冬中积极的努力帮助沙钢积累了很好的数字化经验,并多年来一直作为民营企业位列“财富榜世界500强”。面对行业寒冬积极应对是一流企业应有的姿态。

05

实业与投资关系错位

对于海鑫钢铁的本业钢铁,李兆会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而是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放在了投资上。李兆会也曾因入股民生银行,成为其第十大股东,而跻身为胡润榜上最年轻的山西首富。不过海鑫钢铁内部人士透露,这笔交易在李海仓生前就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只是最终披露出来时,李兆会已经接班了而已。李兆会的其他投资则并无太多亮眼的成绩,投资表现整体中等偏下。

资本市场风起云涌,企业家利用经济周期的特点赚快钱,远比做实业挣“辛苦钱”来得容易,因此很多实业家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更愿意变身为投资家。但这种转型往往面临相当大的风险,因为实业家即使能够做到在所在行业成为里手,却未必熟悉其他领域。这方面,周鸿祎、雷军等企业家都在不同场合分享了其投资理念。

有过做实业经历的企业家尚且面临风险,没有任何实业经验就甩开海鑫钢铁的主业去做投资的李兆会,其所面临的困难更可想而知。

06

错失被收购良机

早在2009年,海鑫钢铁销售收入不断下滑之时,山西太钢和北京首钢等企业已经开始洽谈收购海鑫钢铁一事,但各种原因没有谈成。

2014年3月,在海鑫钢铁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河北两家民营企业德龙钢铁和河北敬业集团也分别去海鑫钢铁洽谈接盘事宜。

海鑫钢铁内部人士透露,德隆和海鑫钢铁有10亿元互保,因此德龙有动力参与海鑫钢铁的托管。但相关人员在海鑫考察了两天之后,发现仅海鑫钢铁两座高炉的维修费就需要5-6亿元,再加上其巨额债务,让德龙放弃了接盘的考虑。

紧接着,河北敬业集团总经理率队到达海鑫钢铁总部,表达了合作意愿,却并没有受到海鑫钢铁高层的会见,而是由集团行政部经理出面应付。海鑫钢铁的冷淡态度,及其不断传出的债务危机,加深了敬业集团的顾虑,不久也放弃了合作。

两家有意愿接班的企业都已兴致索然,使得海鑫钢铁重组之路被堵死,最终走向了破产。

结语

今年7月底,钢铁股曾经有一波势如破竹的涨势,多只股票涨停,行业龙头宝钢股份也接近涨停。人们在惊呼“钢铁行业的春天来了”之时,也有人给出了更理性的一组对比:A股36只钢铁股总价值仅1.1万亿,不及一个宁德时代(1.3万亿)。

由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钢铁已逐渐失去其材料市场老大的地位,我们在唏嘘时代发展的同时,更感慨海鑫钢铁这样一家曾经“自身打个喷嚏,整个闻喜全县都会感冒”的钢铁企业,以及李兆会这样一位曾经的山西首富的经历。

以上总结出海鑫钢铁的“六宗过”,不论是家族传承之过、接班人格局之过,还是实业与投资错位之过,都值得后来的企业深思和借鉴。

我国当前不断强调的“健全振兴实体经济的*机制”“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也为各位热衷于投资的企业家敲响了一记警钟。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