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胃痛(胃痛喘不上气是怎么回事)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2020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年新发病例48万,死亡人数为37万,相当于每天有1300多人被确诊,超1000人死亡!相当大的原因都是因为不重视胃部不适,发现不及时,约8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而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
很多人都认为胃癌离自己非常遥远,的确,从胃炎到胃癌,这个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变化,但是这也并非表示我们可以掉以轻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60%,并且正在以每年7.43%的速度增长。近年来,胃病的发病趋势日益呈现年轻化,尤其是以都市白领为主,那么,导致胃病如此高发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反复发作的胃炎,我们又应该如何治疗呢?
肝胃不和已成为胃炎的高发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胃脘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现代医学认为,胃脘痛与胃部炎症、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这些都是胃炎高发的因素。
中医没有胃炎的说法,但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均可归为胃脘痛的范畴,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为常见。中医学对于该病的研究早在《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写道“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的记载。而传统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药毒损伤有关,其中以肝胃不和最为常见。
这时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胃炎病因在胃,与肝脏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疏泄”在《说文解字》中意为疏通,畅达,宣泄之意,即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若肝气疏泄太过,气机横逆,可致脾胃升降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清浊相干。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谓“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 。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大多医师都认为,胃脘痛的主要病机乃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郁为重要病因之一。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本型胃痛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恼怒而发病,且有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特点。
此外,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女性、中老年、脑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易受负面情绪影响而诱发胃脘痛;人际(包括家庭)关系不和、工作劳累及紧张、竞争压力大等常是胃脘痛的始发因素;怒、思、忧、悲等多种情绪均可诱发胃脘痛,并以怒为主。参考多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慢性胃炎中肝胃不和型所占比例最高,为31.40%;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中肝胃不和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6.73%、36.57%;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肝胃不和型约占27.1%。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精神情志因素导致胃脘痛的患者占据很大比例,肝胃不和型也成为胃脘痛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疏肝健脾、和胃止痛
胃炎反复也是许多患者所烦恼的问题,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以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为主,治疗手段单一,导致该病疗效往往不够理想,而且一旦停药胃炎就会立马复发。也有部分患者选择自己购买药物,但这样不仅治疗效果差,甚至还可能加重胃炎。
而前面我们讲到,脾胃共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二者相辅相成,是人体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而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若肝不能疏泄水谷,则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由此可见,肝疏泄功能的正常,是脾胃升降相互协调的重要条件。
根据其病机特点,临床上常以抑木培土为法,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经,条达肝气疏郁结,白芍酸甘,柔肝止痛,二者散中有收,合奏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之功;陈皮苦辛温,入脾经,擅理气健脾,行脾胃气滞,半夏辛温,入脾胃经,擅降逆消痞,二者合用共奏健脾理气,和胃降逆之功。在柴芍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枳实、厚朴理气消积,散痞除满;苏梗、香附、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合欢皮助疏肝解郁安神之功。临证加减:反酸烧心者加瓦楞子、海螵蛸制酸止痛;嗳气频者加旋复花、代赭石;若伴糜烂则加白芨;口干者加北沙参、麦冬;腹胀纳呆者加麦芽、神曲健胃消食。
当然药物只是治疗过程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我们还需注意饮食,饮食宜规律,进食适量,避免过饱,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并减少饮酒、吸烟。同时也要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放松自己。此外,若是出现胃痛等症状,应该及时咨询医生,不可擅自服用药物进行治疗,防止症状加重。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声明】:
1、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