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买cd(cd碟一般都在哪里买)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讯1997年,昆明第一家黑胶唱片店在莲花池开业,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不过30多元,一张唱片几乎要花掉工资的1/3,但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唱片世界就像一座乌托邦,寄托了生活的希望和梦想。

不久后,CD、MP3、MP4迅速取代市场,到了网络音乐的时代,“唱片”这个词仿佛只在记忆里存在过,却依旧有人执着于黑胶唱片带来的音乐质感。24年后,这家承载了无数人情怀的老唱片店还在昆明天君殿巷的一个老小区内营业着,店主王敏和丈夫老周仍守着这份属于唱片的记忆和情怀。

老小区里的宝藏店铺

上世纪80年代末,王敏和老周办了五华区第一个个体营业执照,在武成路卖磁带。“我们期间因为工作、金钱等等很多现实的因素,不得不关闭唱片店,但也是真心喜欢音乐,1995年我们又重开唱片店延续心中的情感。”王敏告诉记者,1997年一个外国DJ找到他们询问黑胶唱片,“开昆明第一家黑胶唱片店”这个念头便在她心底扎了根。借着一股对梦想的冲劲,王敏的店在莲花池正式开门迎客,如何进货,如何淘碟,如何打开销路……每一步都是她和老周一边摸索一边前进。

谈起去广州的淘碟往事,王敏说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英语也不好,她和老周只得带着字典和各种爵士乐杂志去淘黑胶唱片,有时在广州一呆就是大半月。“我们卖了24年唱片,每一张都是精选的正品。”

经历过磁带市场的冲击,王敏其实对这个行业的前景并不是没有判断,但这一天还是比她想象的来得快。“CD和MP3流行得非常快,很多唱片店都销声匿迹了,为了生计和坚守这个行业,我们只得把唱片店开到了老小区里。”如今,还是会有爱黑胶的人找到王敏的店里,买一张黑胶唱片纳入收藏。

留给爱音乐人的梦想乌托邦

按下门铃进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装满了黑胶唱片和CD碟的纸箱,老旧的椅子和呼呼作响的风扇,让人恍惚回到了那段泛黄的记忆……屋内没有华丽的装饰,两间不大的房间内,唱片零零总总加起来有六、七千张,这是王敏夫妇几十年间淘到的“宝”。

“比起听手机里冷冰冰的数码音乐,我还是更喜欢黑胶这类能够‘触碰’的音乐,每一张黑胶里,好像都能听出故事。”王敏说。店里的来客来自天南地北,有的慕名而来,有的是老朋友,有的喜欢淘上半天,有的就是来听歌聊天待上一下午。有的人淘起劲来就要站上大半天,王敏会给来到的顾客泡上一壶茶,递上糖果让他慢慢看,把时间留给喜欢的音乐。“看到大家淘得尽兴,有所收获,我们也很开心。”

尽管因为收藏升值,一张黑胶唱片如今的市场价格可以卖到三四百元,但店铺的收入也仅够维持夫妻俩的日常开销。“虽然我们现在卖唱片只能说是刚刚够生活,但老周总是说有衣有食有音乐听足矣,”说起丈夫老周,王敏眉开眼笑。让这些唱片都找到好的归宿,我们才可以安心退休。

记者手记

在数字时代,音乐好像只是数据。它们在屏幕上,变成比特流。它们和压缩算法有关,得下载和在线播放,亦或是存在云盘里。而黑胶唱片让音乐仿佛有了实体,拥有了温度,也为生活增添了仪式感。

采访时,爱音乐的记者在这里多次恍惚出神,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代。店里的唱片没有虚高的价格,唱片里记录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时代的痕迹与温度。虽然两个不大的房间内都堆满了唱片,巨大的柜子和纸箱里满载着黑胶和CD,只留出了极小的空间供人移动,初次进入绝对会被这种铺天盖地的阵势惊呆。但这两个房间里收藏的唱片却如同被时代遗忘多年的宝藏,那些尘封的唱片依旧带着它们当年的荣光。在快速的流媒体音乐时代,反而越显珍贵。

掌上春城实习记者:梁舒粤 马继童

责编:苏昊

编审:周健军

终审:钱红兵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