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发达(日本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明治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有怎样的思考,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下级武士在“尊崇天皇,驱逐外国人”的旗号下,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成立了明治新*。因为这个原因,现在一讲到明治维新,很多人会联想到“尊王攘夷”这个口号。

不过,“尊王攘夷”事实上只是个幌子。那些原来号称要“尊王攘夷”的下级武士,一旦*,马上颁布法令,严禁民间“攘夷”。他们不仅禁止民间“攘夷”,还要带领日本全面向西方学习。

不仅“攘夷”是这样,“尊王”这个口号,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明治新*成立后,掌握*政权的不是明治天皇,而是出身于下级武士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这些人。明治天皇当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孩,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掌握国家政权。

所以说,“尊王攘夷”只是下级武士用来扳倒幕府的一个口号、一个幌子。目标实现后,口号就消失了。那真正符合明治维新实质的口号是什么呢?可以说是“文明开化”。

一、明治时代的人们如何向西方学习?

明治维新后的第4年,日本*派遣了一个阵容豪华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进行考察。在这个使节团里,全部都是当时重量级的政治家。我们甚至可以说,明治新*的高层,几乎是倾巢出动到国外去考察。

他们在欧洲和美国四处奔波,考察公司、商会、聋哑学校、养老院、博物馆、造船厂、工厂、学校等等等等。只要是日本没有的,他们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使节团,在海外一呆就呆了600多天。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明治*究竟下了多么大的决心,来推进日本的文明化。现在可没有一个国家敢这么干,把那么多的*高官一次性派出国,而且一派就派出去近两年。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清*1905年,也派出去过一个团出国考察。当时清*被八国联军打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他们迫于无奈,才派遣了五名大臣出国考察,而且只去了6个月。由此可见,清*的改革力度,即使与35年前的明治*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

咱们再回到日本,当时的明治新*,不仅派遣官员和留学生走出去学习,他们还投入巨资,把大批的外国专家请进来,像欧洲和美国的工程师和教师。明治*聘请这些人在*、大学和企业里工作。有一段时期,日本工业部门的预算里,三分之一的钱要给这些外国专家发工资。

另外,为了能够直接吸收外国的文明和文化,日本大学在当时,特别重视外语教育。当时日本大学生的外语水平也非常高。

我举个例子,大家知不知道明治时代一位著名作家夏目漱石,他写过《我是猫》。夏目漱石曾经回忆说,在他读大学的时候,上课都是用英文上的,教科书都是英文原版,甚至考试都要用英文作答。

现在我们对于日本人的印象是他们的英语水平很差。但是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知识分子的英语水平是很高的,听说读写都很好。

另外,明治天皇在推进文明开化方面也身先士卒。他亲自剪了西式发型,吃西餐,还穿西装到各地去巡幸。这种种的努力,奇迹般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使*力增长,迅速成长为一个近代国家。

二、对西方“文明精神”的思考

说到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有些人会讲政治上的“废藩置县”,也就是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县;有些人会讲经济上的“殖产兴业”,就是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还有些人会讲军事上的“富国强兵”。

我呢,想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一下,当时的日本人究竟是如何吸取西方文明的?这个方面经常被忽视,但是至关重要。日本后来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方面,我选了一个代表人物,那就是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的领袖,现在已经成了日本一万元纸币肖像的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我们前面提到了,他的名气非常大。当时甚至有这样一种比较夸张的讲法,就是“日本的文部省在竹桥,文部卿在三田。”文部省,相当于我们的教育部。文部卿,相当于我们的教育部部长。竹桥和三田是东京的两个地名。竹桥是教育部所在地,三田是福泽谕吉创办的庆应大学的所在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部这个机关虽然在竹桥,但真正的教育部部长却不在这里。真正的教育部部长是福泽谕吉,他在三田的庆应大学。由此可见,福泽谕吉在当时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却有很大的影响力。

福泽谕吉这个人,痛恨日本的旧制度和旧文化。他强烈呼吁革新日本的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他说:“文明,有两个侧面,一个是外在的事物,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外在的事物容易获得,但是内在的精神却很难得到。”

这句话是说,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外在的器物,像科学技术,像修个路、建个工厂,那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内在的精神,那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文明的精神,是很难获得的。

不过,为了建设新的文明国家,必须要从“文明的精神”入手。只有这样,文明才有根基。如果没有“文明的精神”作为支撑,单纯模范西方的制度和器物,往往会走形变样、画虎成狗。

福泽想要做的,就像一个辛勤的农民一样,在日本的土地上播种“文明的精神”,促使日本人在精神上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文明人。

那“文明的精神”具体是指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文明的精神”?福泽说,“文明的精神”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内容:平等、*、独立和科学。

(1)平等

咱们先说“平等”。福泽说过,“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这句话非常有名,现在庆应大学校门上刻着的就是这句话。

你们听到这句话可能会摇摇头。因为大家能够注意到,人生来不是完全平等的。我们不是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有些孩子根本就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另一些孩子直接出生在了终点!

那福泽这句话有道理吗?他是针对什么问题说的?“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这句话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

生命是平等的,没有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所有的人都平等地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这才是福泽想说的。

福泽想要批评的,实际上是德川时代的身份制度。我们说过,在德川时代,人和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武士是统治阶层,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是被统治阶层。武士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是武士。普通百姓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是普通百姓。

职业也是相对固定的,农民的小孩只能种田,商人的小孩只能经商。普通的百姓要纳税,却没有资格过问国家事务。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制度像个牢笼一样,禁锢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福泽才会呼吁打破这种身份制度,让人们*地发挥各自的才能。因为这个原因,福泽又提倡了“*”。下面,我们看看福泽讲的“*”究竟是什么?

(2)*

福泽讲的“*”,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的,而是一种在法律里的*。如果你*了,却带给别人不*,那不叫真正的*。

福泽说,“*在不*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享有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为界限。任何人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个人享有国家保护下的*,并对国家和社会负有责任。这种*才是真正的*。福泽还指出,不平等和不*的制度,不仅会束缚人的才能,还会损害人的“独立精神”,形成不健康的民众心理。

比如说,在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社会里,老百姓会形成一种“权威型人格”。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这种人喜欢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炫耀自己的力量。而对于比自己强大的人,又会卑躬屈膝,拼命讨好。

这种人不知道什么是独立精神,什么是自尊自爱。他们只知道“权力”和“权威”。谁的拳头硬,谁在位子上,就站在谁的一边。

福泽说,“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怕人和谄媚人成为习惯之后,这个人的脸皮,就像铁一样厚。”独立精神越少,趋炎附势的人就会越多,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越坏。到了最后,整个社会里,“无一人不受压迫,无一人不压迫他人”。

福泽说,如果不确立“平等”和“*”的精神,不打破唯权力马首是瞻的价值观,创建一个新的文明社会是不可能的。

为了不断获得“文明的精神”,人们需要不断学习。 这是因为,虽然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这里讲的平等是机会平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种种的不平等。

福泽认为,造成人与人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与不学”。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一个人努力学习,那么他在社会竞争中,就能够处于优势。另一个人不学习,那他在社会竞争中,只能处于劣势。

(3)科学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那学习什么?学习的不应该是宣扬“忠孝仁义”的儒家伦理,而应该是贴近日常的科学知识。福泽指出,在东亚的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忠孝仁义”这些伦理道德等同于智慧。好像一个人只要是大孝子、大忠臣,他就是大才子、大贤臣。

文明社会里的人们,必须把道德和智慧区分开来。道德和智慧,这两者都非常重要,但它们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需要严格区分。道德在私人生活领域发挥作用。但在公共领域,人们更需要智慧。——福泽谕吉

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如何获得智慧是更为紧迫的课题。如果要获得智慧,那就要学习科学,像数学和物理学。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一个国家的自然科学的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科学技术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但是很遗憾,在近代之前的东亚世界,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一直很不发达。清朝的中国人认识世界,主要还是利用阴阳、五行这些概念,而当时的西方人已经发现了60多种化学元素。所以,在古代中国,科技一直发展不起来。

(4)独立

福泽还说,只学习科学是不够的,人还需要“独立的精神”和“优良的道德”。

独立的精神是指,独立自主,不盲从权威,尊重自己和他人。它包括了个人“精神上的独立”,还有“经济上的独立”。因为,经济独立是精神独立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实现了经济的独立,才有可能追求精神独立。另外,福泽还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修养品德。这一点经常被人忽视。

福泽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真正的文明社会是所有的人都拥有牛顿的知识和孔子的品德。他说,整个社会的文明化,可以带动个人品德的提升。还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不分你、我、他的“命运共同体”。

福泽说这些话的对象是谁呢?不是当时的官员,而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到了明治时代,需要普通老百姓站出来,承担文明开化的重担。

我们讲过,在德川时代,普通百姓缴纳贡米或者税金,但是无权参与政治活动,也不需要承担政治责任。福泽就说,这样的老百姓算不上是真正的国民。他们只是寄居在“*”下的客人。因为是客人,这个*的存亡与安危与他们无关。

福泽的这个观察是非常准确的。在幕府统治的末期,很多去日本的外国人都注意到了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大部分的武士对他们都很敌视,而普通老百姓对他们却很友好。

那是因为武士们担心,外国人来到日本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所以他们仇视外国人。而普通老百姓不会这样想,因为政治跟他们没有关系。福泽说,拥有这种心态的人,无法成为文明社会的“国民”。

三、总结

我们了解了明治时代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是怎样向西方学习的。我们还以福泽谕吉为例,介绍了他倡导的“文明的精神”。

福泽认为,为了获得文明的精神,成为一个文明人,那就是要努力摆脱东亚传统的价值观,或者说“脱亚”。福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讲“脱亚”的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的是一条“脱亚”的道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