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有哪些应节食物?各地都有独特的食俗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便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七夕节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到了现代,更是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中国人过节,最离不开的就是吃,无论是庄严肃穆的祭祀大典,还是民间的欢庆节日,总有花样繁多的食物。那么,七夕节除了*“吃狗粮”外,还有哪些应节食品可以吃呢?
巧果
乞巧节的应节食品中,最有名的便是巧果。巧果也称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也是流传最广的七夕食物。在《东京梦华录》中,称巧果为“笑靥儿”、“果食花样”。
巧果款式极多,以油、面、蜜、糖为主要材料,加以芝麻、花神、核桃、玫瑰等不同配料,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在放入油锅煎炸。早在宋朝时,街市上就已经有七夕巧果售卖,先将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化为糖浆,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再用到切成长方块,最后折成棱形巧果胚,入油炸成金黄色即可。
巧酥
在我国不少民间糕点铺,七夕节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酥”,售卖时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巧酥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现在的巧酥经常被制作成不同形态,例如花形、鱼形。大部分巧酥外形精致,口感丰富,一口咬下去香酥脆甜,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点心。
巧芽面
七夕恰逢暑热季节,人们喜欢吃清凉爽口的食物,因此很多地区有吃“巧芽面”的习俗。在古代,巧芽面的来源种生求子,相传在乞巧节,人们会准备一个干净的小木板,上面撒上绿豆、小豆、粟米的种子,定期喷水,几日后便能张楚嫩绿的幼苗,庾翼喜得贵子、家中孩子健康成长。巧芽面就是将种生求子时种的绿豆芽与肉丝一同翻炒,加水做成豆芽汤,再浇在过水凉面上即可。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七夕节的食俗也存在差异,鄄城、曹县、平原等地的风俗是吃水饺;在河北雄县等地区有宰杀公鸡的习俗,寓意若无公鸡报晓,牛郎织女便可永不分离;福建地区的年轻姑娘则是携带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合称“五子”)同拜织女,祈求获得智慧、巧艺和美满姻缘;南京一带过七夕也有独特的习俗,就是吃用糯米、豆粉、芝麻等食材制作而成的江米条,祝愿生活甜美;闽南在七夕这一天吃石榴,煮蛋、肉和红糖糯米饭,来驱虫防瘟疫;湖北鄂州武汉一带,吃各种土产小吃,特别是菱角,称为咬巧......
总之,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姻缘顺遂的热切期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