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这些“加法”也要做好
(两会观察)“双减”之后,这些“加法”也要做好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常涛 李佩珊)眼下是中国“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二个新学期。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建康城分校内,剪纸课、合唱课、篮球课、乒乓球课等课后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展开,班级里欢声笑语……
面对这样的场景,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颇有感触,“谈了很多年的‘减负’目标实现,为家长、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不过,欣喜之余,马恒燕也在担忧新问题。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但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均有增加,也出现了新的矛盾。”马恒燕举例说,“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共有2975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达到96.4%。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有的学生选择第一课时,有的选择第二课时,社团课选择更为复杂,导致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在统计中,给老师增加了负担”。
此外,据马恒燕介绍,虽然银川市制定了中小学课后服务费收费试行标准,“但具体实践过程也困难重重,服务收费和服务质量的关系容易引发家校矛盾”。
在马恒燕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双减”之外做“加法”,比如“适时出台教师激励政策”。
持相似看法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她表示,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教育部也在推动“双增”,其中体育和美育教育是重要环节。但目前学校体育、美育课开课课时不足,相关专业老师配备不足,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体育美育考级不规范等问题客观存在。
李燕认为,“双减”之后要做“加法”,学校全面增加体育和美育课时的同时,也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师结构队伍。“建议通过建立体育和美育基础薄弱学校的帮扶机制,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师资和资源短板。”
马恒燕建议,各地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财政部门应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师的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每个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
在精神层面,马恒燕还建议教育部门协同人事部门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则从“选人”的角度谈了对“双减”的理解。他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双减”应减少一些高难度的题,比如奥数,以及革除重复性的练习,比如题海战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些,避免学生进入大学后很快倦怠”。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看来,学校是做“双减”这道“加减法题”的主体,“减什么”已经非常清楚了,“加什么”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三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
事实上,目前有部分家长还存在这样的担心:“双减”政策下,升学率还能不能保证?
乔旭认为,“双减”推进的同时,应在升学制度上做“加法”。“目前学生升学靠的是中考、高考,所谓‘一考定终身’,‘双减’如果不利于升学考试,势必难以推进。在‘双减’背景下,可以试行‘推荐+考核(试)’的升学机制,初中向高中推荐、高中向大学推荐,同时高中、大学对推荐生进行考核(试),确定是否录取。”乔旭说。
在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在谈到“双减”时表示,“双减”减去的是不必要的、机械的、重复的学业负担。“双减”的实施就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全面发展,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
3月5日出炉的2022年*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