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在古代指什么意思(茱萸在古诗里常指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701年(一说699年)生于河东蒲州,在诗、书、画和音乐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堪称一代宗师。他自幼聪颖,又勤奋好学,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是一位年少成名的诗人,于开元十九年(731年)中了状元。

开元年间,国家经济空前繁荣,繁华的帝都,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热中仕进的学子,正值青年时期的王维,积极上进,也是这其中的一分子,十七岁那年他独自在长安谋取功名,热闹的都市,对于孑身一人、举目无亲、身在异乡的少年来说,无异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落寞在重阳节更为强烈,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魏曹植《浮萍篇》中说:“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因常绿带香,古人取茱萸缝袋,做成茱萸囊,佩系身上。 中国民间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爬山登高时,臂上佩带茱萸囊能祛邪辟恶。

在重阳节这个举家团聚登高的节日,想起山东的父母,想起兄弟五人美好的少年时光,想起家乡的风物习俗,此刻也许山东的兄弟又一起登高,而自己却如漂浮在异地的一叶浮萍,在层层的铺垫之下,怀旧与思念迸发,“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佩带茱萸登高时,忽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诗人借助“茱萸”这一物象,站在兄弟的角度,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而是兄弟们发现未能与自己共度佳节,而感到深深的自责与遗憾,展示了兄弟对自己的体贴。明明是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愁绪,反倒变成了故乡兄弟们的缺憾,更显示了兄弟间的这份骨肉亲情的可贵。诗人借“茱萸”的意象,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兄弟亲人的思念,而且也表现了兄弟们对远在长安的自己的牵挂。“茱萸”就成了兄弟彼此之间的一个亲情的媒介,它把含蓄深沉抽象的亲情变成了有形的可视可触的有形之物,实为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