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弥勒、观音、普贤有历史原型吗?历史上确有其人!
对神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其形如童子,身紫金色,右手持金刚宝剑,象征智慧之利;左手持青莲花,象征智慧的高洁;坐骑为一狮子,象征智慧之威猛!
我们知道,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一说印度北方邦北部)的释迦族人。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
文殊,全名文殊师利,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回到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历史中去找寻。
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文殊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他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系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父亲名叫梵德,是一位著名的大长者。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
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佛经中载有他的诸多事迹,如仗剑逼佛、探望维摩诘、雪山弘法等等。他是佛陀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被称为“法王子”。许多大乘经典还称他为“导师”——享有这样的尊称,在释迦牟尼弟子中是罕见的。
在佛灭度后,文殊又与弥勒、阿难一起,带领许多佛门弟子,来到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从而使大乘佛教赖以传世,并且发扬光大。文殊是大乘“空宗”的奠基者,弥勒是大乘“有宗”的奠基者。
当然,这些都是大乘佛教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按照通常的观点,佛灭度后五百年内,佛经共有四次结集,分别是:佛灭后三个月,由迦叶尊者召集,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举行的“五百结集”;佛灭后百年时,由长者耶舍召集,在毗舍离城举行的“七百结集”;佛灭后236年,在阿育王护持下,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在华氏城举行的第三次结集;佛灭后400年,在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的主持下,以世友菩萨为首,在迦湿弥罗城举行的第四次结集。
这四次结集,皆为小乘经典的结集。而大乘佛教认为,在佛灭后二十年,还有一次大乘经典的结集,即上面提到的文殊、弥勒和阿难在铁围山举行的结集。不过,对这次结集,由于资料缺乏,论据不够充分,今天很多学人持有疑异;包括对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也被认为是“纯粹想象出来的人物”。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佛灭度后的第一次结集时,原始佛教就产生了裂痕;到佛灭度百年后,又因“十事非法”或“大天五事”,导致原始佛教最终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并进一步分裂为十八部(一说二十部)。
在部派佛教后期,大乘经典开始流行。传统的上座部佛教不承认这些经典的地位,认为这些经典皆非释迦牟尼佛所说,于是有“大乘非佛说”或“大乘是魔说”这样的说法出现;而大乘佛教徒则认为,大乘佛法为佛陀所说,只是因为机缘未成熟,众生无法接受,因此密而不传五百年。
从理论上讲,至少有两种可能:其一,大乘佛教是在部派佛教时期才兴起的,其经典为大乘宗师们(如龙树、无著、世亲等)所著,而托名于佛陀所说,当然,其思想主要还是源于佛陀,正所谓“佛为法根,法从佛出”;其二,大乘佛法为佛陀所说,文殊、弥勒等为传大乘佛法的佛陀弟子,但在佛灭后,传统上座部佛教占据优势地位,在第一次结集时几乎剪灭了大乘思想,致使大乘佛法湮没了数百年。
此外,与小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着力神化佛陀,提倡“菩萨行”,并把菩萨也神化了。这就使得大乘菩萨们的历史面目更加模糊不清。后人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大乘菩萨,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有人认为他们有历史原型,但后来被神化了;或者认为他们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在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众多杰出人物的符号化代表;还有人则认为,他们就是纯粹想象出来的、供人膜拜的偶像。
今天,要搞清楚文殊、弥勒等菩萨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看来是不太可能了。大乘佛教相传,文殊、弥勒与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后,由阿阇世王写就,并交给了娑竭罗龙王保存在了龙宫之中。这个“龙宫”在哪里呢?日本学者汤次了荣说:“为南海之孤岛。”我国当代佛学家吕澂认为“大概就是北印度龙族所住之处”。而从“龙宫”中取出大乘经典的人,据说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树菩萨。他也被尊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家、奠基人以及文殊法门的传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