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袋怎么做(手工盲袋)

最近这俩月,#开学季小心文具盲盒坑#、#中小学开学账单百元起步#、#多地监管部门整治文具盲盒市场#这些热搜,让人深深感叹如今咱国家和家长可真是不容易啊,要为小学生操得心可太多了。

即便是用来辅助这些祖国花朵成长为四有新人的文具,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之下也堕落成狡猾无比的盲盒,让他们把持不住,上瘾沉迷。

这到底是社会的沉沦,还是人性的扭曲?

面对这个问题,身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正在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还真有点发言权。

由于工作原因,六一儿童节我负责带领一帮10后玩游戏,而且要为他们发奖品。赞助商们特意为活动提供了几大箱盲盒,结果当奖品登场时,这帮后后后浪们当时就奔涌起来,场面已经控不住了。

那种喧闹是关上门十米之外都能听见的,看同事面露难色,我跟他说:“要不你先出去避一避”?

现场的吵闹,是10后小学生们盲盒*最直接的写照。

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获得盲盒的成本更低。

五六十块钱的盲盒需要成年人付出的代价包括:早起晚归的通勤、耐着性子忍受甲方的臭脾气说“收到”、每天早出门半个小时得以挽回的全勤奖......

反观小学生群体,他们的成本可能只是一句:“妈妈,我今晚一定好好吃饭”。

“盲盒巨头”泡泡玛特于2020年上市,据2020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2019年实现营收25.1亿元,同比增长49.3%,泡泡应该感谢每一个购买过盲盒的成年人。

而泡泡玛特的一飞冲天,让无数人闻到了香喷喷的钱味。这些人中,十分信奉一句江湖传言:孩子的钱最好赚。

不要低估这群10后的购买力,说不定你眼里的小屁孩,正拿钱砸向下一个准备上市的、披着文具外衣的盲盒企业。

01

成年人才做选择,

小孩子买文具盲盒

从90年代到世纪初,红领巾少年们挑文具的时候,也会被款式、功能所吸引。从水果橡皮、造型独特的转笔刀到印着日漫角色的垫板笔记本,或是三层折叠多功能文具盒,都曾风骚一时,追求者无数。

它们的价格有高有低,但都没有盒子包装在外部,有的话也只是添了几分华丽而已。

但现在的文具盲盒,玩得就是一个神秘,包装因此肩负着重大意义。

图源:三湘都市报

对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写作业的小学生来说,平时用得最多的就是文具,商家捕获到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设计出文具盲盒,进而演化成文具盲袋,这其中蕴含着小学生盲盒所藏商品的内卷之路。

刚开始,盲盒里所放置的商品有铅笔、自动笔、圆珠笔,但小学生对文具的需求远不止这些,与铅笔相配的橡皮也被装进盲盒里。

商家像是在比赛一样,你把橡皮装进去,我把好看的橡皮装进去,你把好看的橡皮装进去,我就把好看还好玩的橡皮装进去,最终实现文具行业的大内卷。

这样内卷出来的橡皮不要300,也不要30,一块才三块钱!

承认吧,你要是小学生,你也得抽!

难道到橡皮就停止了?

当然不是,还有尺子、转笔刀,一股脑装进去,后来,就变成了盲袋。

当六一活动中,我让一个小孩猜猜里面有什么。他看了一眼告诉我:“这上面不都写着呢么?笔记本、三角尺......”

一打开还真是,虽然设计者低估了孩子的智力,但这个大袋子用自己的体积证实了文具盲盒的内卷早已成为现实。

我好奇这样增加了一层包装,等同于增加了制作成本,卖文具的不亏大发了?于是我采访了小学生盲盒设计者,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盲盒里如果装了两支笔的话,与单独卖掉这两支笔相比,难度降低了,利润更高了”。

我试着推测,如果同样一批笔,总会有那么几只被小学生的审美抛弃,最后落灰难以出售。但如果商家把它们装进长方体的盒子里,在盒子外部画上以某热播动画片为主题的一系列图案,就降低了这批“丑笔”的闲置率,卖出率就增高了。

不得不说,真是秒啊!

另外有一个套路依然没有变,就是为了吸引小学生,动漫主题外包装是主线。

著名动漫的热度,必须狠狠地蹭,比如海贼王、火影忍者这些“民工漫”,是稳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选择。

还有一些小学生群体流行起来的漫画,比如与子成说、林深不知处等等。

看着上面写着的:盲盒-海贼王系列、盲盒-xxx系列,不瞒您说,我这个奔三的成年人内心都小鹿乱撞,差点剁手,更别提小学生了。

更何况一个笔盲盒才六块钱,打开一看两支笔,可以说在现在物价来讲,三元一支笔,普遍能接受。

逛文具店的时候我正在犹豫买三块钱的碳素笔还是一块钱的碳素笔,与此同时亲眼看见一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抓了一把放进筐里,拿去结账,心想:

这大概就是*接班人吧。

可这一大把文具盲盒只是小学生盲盒产品的冰山一角,冰山下,早已波涛汹涌。

02

我潜入10后群体,

打探盲盒的秘密

对成年人来说,买盲盒有种赌徒心理,除了拥有的结果,还要未知的刺激。

但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盲盒吸引他们的除了外观,还有什么?也会有寻求刺激的精神追求吗?

为了真相,我潜入10后群体,对一年级群体进行抽样调查,让他们用文字写下自己喜欢的盲盒,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经过调查,我发现,小学生和成年人一样,拆的过程,同样也是满足自己好奇心的过程。

这么大点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每次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惊喜”等等。这么一比,我快乐时表达的“哈哈哈哈哈哈哈”相形见绌。

我还特意帮他更正一下错别拼音,比如“我nei了nei ta"的“nei”应该是是“nie”。

这么一看,每多一个负责任的汉语拼音老师,互联网上就会少一个“giegie”。

而下面这位小朋友,已经是个标准的现代人了,懂得用消费来化解负面情绪。

他们期待盲盒里会有神秘礼物,令人感动的是,10后仍相信光,仍然相信奥特曼。

我对人类的未来,顿时平添了几份信心。

幸运的是,现在的小孩子仍然能以奥特曼为荣,但不幸的也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能成为荣光的还是奥特曼。

有人相信光,有人相信口算题卡和红领巾,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文具盲盒有联名款,盲盒还有限量款,“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在小学生心底生根发芽,据盲盒设计者描述,有些产品是有形状特征,并且可以通过袋子摸出来。

以前抽到隐藏款会有许多人去问设计者手感、重量,很多人迷恋这些有迹可循的特征,以此为风向标购买盲盒,妄想单车变摩托。

但这种想法在小学生群体里很危险,所以要打消他们这种念想。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10后群体有着和他们年龄本身相符的对玩具的喜爱,享受成年人一般拆盲盒的乐趣。

我还发现,文具盲盒价格不高,五六元钱一个,普遍来说,大多数小玩具盲盒不足十元,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说,十块钱就可以帮他们买到拆盲盒的快乐。对他们来说,十块钱不算什么。

哦对了,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豪气干云的宣言,必须分享给大家,不能让我一人承受刺激:

“爸爸说了,他的钱可以给我买一屋子盲盒”。

在10后买到盲盒之后,文具装进笔袋,玩具装进口袋,盲盒的盒扔进垃圾桶,拆盲盒等于拆快递。

我一度想过,他们会不会像成年人一样把拆盲盒得到的玩具放进玻璃盒子,时不时去擦一擦上面的灰?

当我在活动现场看见小朋友们把拆盲盒得到的笔丢在地上,直到活动结束也不去找时,我有点不懂了。

我以为我能调查清楚他们对盲盒的喜爱原因,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调查清楚。

03

你以为小学生是*,

其实你在看一面镜子

有可能,你会觉得,拿六块钱拆开的不就是一根铅笔么,有什么好开心的?小学生就是没见过世面,傻嘿嘿啥呢搁这?

倒退二十年,拿*钱买干脆面得到一张水浒卡片,你开心成*。

不论是现在的文具盲盒还是许多年前的干脆面卡片收集热,它们都能提供给购买者拆盲盒的乐趣。

把水浒卡片用盲盒的思维武装一下,真的可以叫做“干脆面盲盒”,拆开之后不仅能得到卡片,还能吃到干脆面,稳赚不赔。

小浣熊除了出收集的卡片,还出脑筋急转弯,它还给答案,爱了。

男生扎进干脆面,女生爱上水晶之恋。

看见朋友圈八零后女青年对水晶之恋没有小故事的惋惜,想起了那些年被六款水晶之恋支配的恐惧。为了凑足“梦幻旅程”,一众女孩淀粉超标。

想不起来为什么是六款,于是搜了一下,原来六款分别代表不同的心情:

红色,真的好想你;

黄色,谢谢你的爱;

绿色,偏偏喜欢你;

蓝色,我只在乎你;

紫色,有你真精彩;

粉红色,爱你一生不变;

啥也别说了,太TM浪漫了。

由此发散回忆一下,像水浒卡和水晶之恋这样的收集行为,为的是凑够一个系列。

但同时代,有人的收集,以量取胜,也不在是不是一个系列,它也没个章法可循,就是越多越好。

收集笔芯、装笔芯的笔袋不在少数。好看不好看的放一边,九十年代可玩儿的远远没有现在多,那时候还小霸王其乐无穷呢,收集笔袋已经是文艺青年里的中端操作了。

同类的还有收集糖纸、烟盒的,不在好不好看,照死儿收就是爽。

那些年为了收集东西去结交新朋友,用自己的东西交换想要收集的物品,那时候哪儿有社交恐惧症这一说,带着东西来了就是朋友。

从以前的*钱干脆面,到现在的五块钱文具盲盒,就像是流行趋势的一个轮回。

不过,虽然形式还是那个形式,但味儿已经变了。

我们说六块钱一个的盲盒给小孩,那熊孩子扭头扔了就能再买一个,他飘了。看到此举的成年人不仅会批评他浪费、浮躁、不懂珍惜、不劳而获,还会拿自己小时候珍惜“小浣熊盲盒”的经历做对比。

其实不是孩子变了,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物欲变得膨胀了,快乐虽然不能明码标价,但*钱一份的水浒卡显然不足以满足他们,就像*钱的水浒卡片不再能满足我们一样。

或许过几年,盲盒热冷却,新一代流行趋势席卷而来,我们也会用大把金钱砸向我们瞧不起的义乌小玩具。而那些精心布置的玻璃收纳柜里,泡泡玛特也会被新一批物件替代。

我们在嘲笑时代,也在被时代嘲笑。

文章来源于蹦迪班长 ,作者爆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