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有哪些(金色可以比喻成什么)

作者:云端尔玛

图片:来源网络

玉米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小麦和稻谷。老家的乡村属于高寒山区,至今农作物也是以玉米为主。

玉米是山区的主要农作物,在九十年代以前玉米面也是家乡山村人一日三餐的主食。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前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餐玉米面。现在许多人说玉米面是粗粮营养价值高。具体的营养价值我不是很清楚,知道的玉米面就是粗粮。玉米面吃在嘴里很是粗糙,口感不是特别的理想,比起吃大白米饭口感要差很很多。

八、九十年代以前听老前辈讲,在家乡农村生产队时期也种植过水稻,因山区多种条件的限制水稻产量特别低。那时在山上部分条件较好的地里生产队修过梯田种植过水稻,几年以后因入不敷出,人们就放弃了水稻的种植。就在这以后至八、九十年代以前山里人就基本上没有吃过大米。没吃过大米的生活我也体会过好几年,具体多少年现在记忆有些模糊。如今记忆中有印象的就是,一日三餐尽量想方设法的把米面做到味道好吃。

玉米面再好吃它总是属于粗粮,不管怎么做,吃在嘴里那种粗糙的感觉很难消除。那时吃得最多的就是老家人叫的蒸蒸饭,其次就是玉米面稀饭,再其次就是玉米面馍馍。玉米面馍馍除了蒸以外,有时会放在火灰里用火烧,我们叫火烧馍馍。有时在做了豆腐后还会把玉米面与豆腐渣混在一起蒸、或烧成馍馍,这种我们叫豆腐渣馍馍。但不管怎样做,口感只有吃了以后才有亲口的感受,粗的感觉怎么也无法改善。那时候感觉最好吃的只有玉米面蒸了以后炒成油炒饭。但家里的猪油有限,一年只有那么多的猪油,餐餐做好吃的油炒饭吃那是很不现实的生活。油如果用完炒菜就无油可用。一年,油一定要省着吃,不管油的多少一定要使今年的油用到明年杀猪之时。

山区农村那个以玉米面为主的年代,要能吃上一餐米饭那应该是奢侈中的奢侈。山区农村没有米吃的原因:一是种不出;二是运不进;三是家中没有多少钱去购买。在山区通了公路以后,记得粮油部门会向外卖一些大米,但绝大部分家庭都会因经济原因还是餐餐以食玉米面为主食,偶尔会买上几斤米回家让一家人偿偿大米的味道。绝大多数人家为了买回的大米能多吃上几顿,就把米与玉米面混合蒸在一起吃。这种办法又比单纯的吃玉米面好了很多很多。及时口感赶不上单纯的吃大白米饭,但家乡人给这种饭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金裹银”,由于方言的原因有人的叫法听上去又像“金锅匀”的发音。

“金裹银”或“金锅匀”不管怎么叫,但它都比纯粹的玉米面要好吃很多。如果二者比例合恰当,口感还会更好。现在如果你去了北川在城里你就会偿到不同于过去的“金裹银”,在农村你就会吃到不同于过去的“金锅匀”。其实“金裹银”就是书面语的叫法,“金锅匀”就是乡下方言的叫法。两种称呼只是发音的不一样,其实意思完全一样。白色的大米人们把它比喻着银,金黄色的玉米面人们把它比喻着金。二者混煮,由于玉米面比大米更细,在蒸时玉米面就会裹在大米粒之外。形声会意,“金裹银”这个名字就是对这种饭的最好形容与比喻,甚至一直使用至今。名如其味,流传胜广。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主食大白米饭占据了一日三餐的餐桌,“金裹银”仍然没有离开家乡人的生活。如今“金裹银”也成了北川人的带客美味,也成了在北川旅游之人必偿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