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大:变性人走出吸睛怪圈 容貌修复成关键
身份证上性别一栏很容易从“男”改成“女”,但邻居、同事难以接受“爷叔”变“阿姨”的目光却让人受不了。近日,沪上一位53岁男子成功变性为女性,并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女性退休资格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变性人“彭小春”也跃升为最新的网络关键词,但获取了这些的彭小春却并未感到完全的幸福。
彭小春,户籍上海,目前性别:女。1959年,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4人,排行老三。很小的时候,小春妈妈讲过一句,“要是老三是姑娘就好了”,这样家里两男两女。从此,她一直认为自己长在一个“错误”的躯体里。“男儿身、女人心”的他,在以往50余年的生活中,所要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生理上的痛苦,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显然,变性人在性别认知和身份认同之间会经历更多迷惘、无助,那么,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怎样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网上彭小春照片
这么近,那么远
作为女性,彭小春当然是爱美的。但2010年完成变性手术后,她至今不敢以女性的身份出现在人前,每次出门都要继续伪装成男性。甚至儿子第一次带女友上门让他“见见”,他也只得换上男装,裹好胸部,以“公公”的身份为儿媳准备了一桌饭菜。而上海天气潮湿,有时,洗好的裹胸布迟迟不能晾干,在家里晾成了两大排,宛如那段难以启齿的隐秘心事,继续折磨着理应获得了“解脱”的彭小春。
在医学上,除了先天性的双性人,有变性需求的人多数被认定为患有“易性癖”。简单而言,就是这一群体并不能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而希望以与自身相反的性别来生活,并有通过手术变性的愿望。但这种愿望长久以来在社会伦理层面都被强力压制,不少易性癖患者需要与亲友进行长期抗争才有望手术,即使变性成功,也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强大压力,不少人*终生以天生性别生活,而导致心理上长期受压与抑郁。
目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变性人,远远少于官方统计的手术数字。因为像彭小春这样的变性人,如果不对自己的变性身份讳莫如深,就要像明星一样承受“成名”的巨大压力,宛如生活在镁光灯下。不少变性人在变性成功后,难以获取原本生活圈的认同,只得转向海外求取更加宽容的对待,如金星与外国人联姻,中国最早的变性选美者张克莎远居香港等。他们难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原本的社交圈中。
一座更大的山
完成了医学意义上的变性手术,并不等于就拥有了幸福的生活,很多急于变性的人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因为术后,大多数变性人以往的“男儿身”都会不同程度的存留在身体中。即使很多变性人都有意服用大量的雌性激素来淡化与生俱来的男性性征,但效果并不好。粗大的关节、粗嘎的声音、棱角鲜明的脸型、黯沉不够细腻的肌肤……变性时年龄越大,这些形貌体征保留的就越多、越明显。人们对变性人的不理解与猎奇心态,更多来自这种容貌上的不和谐。
从各种已知的变性案例上看,相貌柔美、年轻的变性人群体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因为他/她们的容貌与内心的匹配度更高,体态也更加靠近变身后的性别,不易引发社会人士对于变性的猜想。甚至有的变性人如河莉秀等还因为突出的容貌条件、出位的言行经历而成为演艺人士,以另类的方式走向“成功”。
彭小春的偶像就是同为变性人的金星。这位专业出色、语言犀利、做自己做的很成功的变性人成为她的偶像,里面自然是有一些共同经历的因素在。在金星身上,他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做女人”的方式。
踏出去 容貌修复是关键
变性手术成功后两年,彭小春再次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按照自己对女性生活的理解与渴望,踏出关键的一步——让自己的容貌更女性化,脱离原本的男性生活方式。这一年,她已经53岁,距离变性成功,已经足足过了两年。
在了解了她的经历与需求之后,上海天大医疗美容医院接纳了她的请求。在天大医院的帮助之下,彭小春接受了全套面部年轻化手术。包括天大医院特有的AST全面部驻颜紧肤系统、YS三维立体联合注射和韩式微创面部提升术。手术很成功,在“亚洲无痕抗衰第一人”罗东辉博士带领的专家组会诊之下,她看起来年轻了10多岁,容貌上原本的男性特征大部分消失了,人们看向她的目光中,也多了很多欣赏的成分。现在,彭小春已经努力尝试走出房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她去跳交谊舞,也以女性的身份买菜、做饭。在男儿身时就斯文有礼的他,终于能够如同一只斑斓的彩蝶,破茧而出。甚至她还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勇敢地晒出变性前后的心路历程。
在微博上,彭小春这样描述自己的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朋友以他们现在的性别以他们的品格道德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和尊重。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正视你们的眼睛说我是变性人,我需要爱也乐于奉献爱,我希望和亲人朋友爱人生活在上海这个美好的城市里。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变性人群体能站立起来:我们都是*而美好的生命体,人人生而平等。”
尽管社会的宽容度比起几十年前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变性人这一批被“上帝的错误”所困扰的群体,仍然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
本文系厂商稿,伊秀女性网只负责提供传播,内容问题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