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问的尴尬问题 怎么答
每个刚出生的孩子,都犹如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慢慢有了思想之后,对于周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感举,都是那么的好奇。为了探索其中的“秘密”,他们会时不时向家长提出各种惊人的问题。面对那些让爸爸妈妈觉得难以回答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很多家长选择了回避。如关于性别、生老病死还有大人们的私生活,等等。对孩子们的棘手问题,家长们都想给予最恰当的答案。
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鸡鸡?
在所有让父母们退避三舍的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显然是有关“性”的。父母们之所以无所适从,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字眼去描述它——自己平时都难以启齿呢!向孩子传播性知识,还得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就要求家长用词准确,又必须婉转。
过于直白的解释可能会对孩子不利。让孩子直接面对一个被突然揭开的秘密,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观认识事物的必要空间,也因为词汇中带有某些情色成分,可能会把大人自己的性幻想灌输给孩子,偷走了孩子自己幻想它的可能。
因此,大人的用词应该“适当”,既要让孩子了解,又不能过于详细清晰,以便孩子能继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认知。人的成长,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经历认识事物的过程。
大人会本能地感觉到,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应灌输,而应尊重孩子的主观认知权利。大人也不愿让自己小时候的尴尬重演。那怎么说?解释到什么程度?
做父母的很难找到最合适的说法,于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是科学的讲解,跟孩子探讨具体器官的差异和功能,这种方式让大人感觉这个话题远离神秘;另一方面,则是隐讳,甚至有些情色的细节描述,或者自然大方地以自己为例—不过这种方式也还是灌输。
回答有关性的问题的确是困难的:孩子的小眼神早就注意到大人的慌乱不安—大人们自说自话地分析着,孩子却陷入沉默—这恰恰是家长们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这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很难开口谈性。
对父母们来说,孩子的问题往往唤起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伤疤或不愉快的经历。因此,在面对儿子“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鸡鸡?”问题的时候,有些母亲张口结舌,好像真的不知道答案。随后,她们意识到,孩子提的问题让时光倒流,自己突然被剥掉成年人的华丽外衣,成为从前那个在大人那里得不到答案、独自被谜团困扰的小女孩。
妈妈,我是不是也会死呀?
有关死亡的问题,和“性”一样,很难回答。告诉孩子“死亡是存在的”,就差不多是要对他/她说“所有的人都会死,你会死,你所爱的人也会死”。对任何人来说,谈论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当下,对孩子回避死亡话题已经不容易了,很可能某一天,孩子在乡村的路上看到被压死的金龟子;也很可能,孩子从电视和他人的议论中看到和听到死亡,会突然对死亡有了概念—孩子会问:“这只金龟子怎么不动了?”
大人之所以很难回答关于死亡的问题,并不仅仅因为怕让孩子受到惊吓,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原因。死亡,潜意识里有着太沉重的涵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个比喻或是某种象征—意味着失去和遗弃,但是也折射出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自己的位置(地位、身份)。每个人承受死亡的方式根据各自对死亡的理解的不同而不同。这种对死亡的理解往往是代代相传。
对有些人来说,死亡是无法忍受的,它意味着绝对的虚无,因为它是“什么都不存在了”的同义词。另一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并接纳了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也许是在大自然中,看到了果实的出生带来花朵的死亡;在人类生活当中,他们也看到了类似的继承和延续。
他们是如何认识这些的呢?通过兄弟姐妹的谈话,尤其是从小时候开始,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从爸爸妈妈到他们自己,看到一代一代的传承,每个人都在接受和变换自己的位置,以便别人能接替自己的角色。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一个“正常”次序的一部分,能让他们给予死亡更“人文”的了解,而不是“没有”的同义词。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
另一类难倒大多数父母的,是孩子对有关大人私生活的提问。在这点上,真正的难度在于:回答到什么程度?怎样适可而止?要不要干脆不回答?
有关家庭事件的问题也会让大人烦恼,比如离婚。当孩子问:“为什么你们不愿意在一起生活了?”家长要不要详细地跟孩子解释离婚的来龙去脉、谁是谁非呢?有时候,孩子和妈妈亲完脸,会冒出一句“妈妈,你不跟爸爸亲亲吗?”对这类问题,家长们既害怕直白的回答令孩子失望,又担心让孩子介入与其无关的事情。其实,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孩子应该被告知与他有关的事情,但是仅此而已。
可以告诉孩子,父母离婚是因为相处得不够好,无法再成为“夫妻”,但没有必要告诉孩子细节,尤其是有关私人间的恩怨和在卧室内发生的事情。同样,在“性”方面,孩子也有权利知道“性是存在的”,性器官是如何组成的,以及父母也是有性器官的。但是,性生活的细节,孩子没必要看到和知道,这些与孩子无关。
但就是有不少父母很难把握这个度——它实际上基于辈分间的差异和禁止乱伦。也许,这些父母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没有告诉他们,长辈的私生活是禁区。另一种可能是,他们的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轮到他们自己成为父母后,也不知跟孩子的界限要定在哪儿。
为什么我得比你们早睡?
当孩子质疑大人的权威性时,很多父母也会感到难以应付。为什么总是爸爸妈妈在命令这命令那的?你们能看电视看到很晚,为什么我不能?等等。大人在受到质疑和挑战时,甚至会动摇:说真的,我有什么权力来要求孩子?把这些强加给孩子?很多父母可都从长辈那里经历过权力的滥用。其实,这种问题处理起来,其标准在理论上来说还算是相当简单的。
你需要认识到,其他的父母在相同情况下也会和你一样,所以这不属于滥用权力,你是在尽做父母的责任。可以跟孩子解释清楚这是普遍规矩,孩子其实能懂,他们之所以质疑,仅仅是为了看看父母的态度是否强硬。
并不存在理想的答案
孩子的问题让父母经受严峻的考验,他们自己童年经历的影响无处不在—不得不独自应付的问题,总认为有最理想的答案,害怕让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路,害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无知……这还不包括那些错误的担忧:“孩子太小,跟他/她说这些太早了!”
跨越自己的尴尬,勇于回答孩子的问题是重要的。一方面,你回答孩子的问题,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谈话对象,你尊重他/她,这对他/她将来树立自己的人格、建立自信很关键。
另一方面,即使在当时,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你的答案,你也已经给了孩子“知情权”,即去探索的权利和继续提问的权利—孩子因此才变得智慧。当孩子提问时,父母总能回答,那么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主动与父母沟通。
撒谎,最糟糕的回答
父母们总是担心,本应该给孩子的答案,可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因此经常对孩子撒谎。比如,爷爷奶奶的去世被解释为“旅游去了”。父母们应该知道,虽然真相会令孩子痛苦,但如果孩子能在帮助和陪伴下经历悲痛,对他/她并不是坏事。
孩子有权利知道亲人的死亡、分担家庭的哀痛、参加葬礼等,他们总是在这些事件之后变得更懂事和坚强,因为他们在家庭中有了真正的地位和身份。一个被谎言蒙蔽的孩子将处在危险之中,潜意识里他/她能感觉到大家在对他/她隐瞒真相,说明自己没有权利知道—他们对大人将不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