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无碑无坟 敢为全军先是成功秘诀
成吉思汗,中华民族先祖中一个特别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贴近又遥远。当走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以下简称成陵)的时候,我对这个曾经威震世界的名字,心中充满着敬畏感。
一代天骄快到成陵的时候,眼前的植被变得茂盛起来,有的地方高草已没过腰间,一阵风过,高草匍匐,露出远处3个蒙古包式的圆顶来,那便是成陵的主体建筑——成陵大殿了。成陵与众不同,无碑无坟,一大片开阔地的*一字排开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三个宫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蒙古源流》中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运灵柩的车行至“穆纳之淖泥处所”竟然纹丝不动,怎么拉都不行,于是“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立白室八间”,这着名的“八白室”,即八座白色的宫帐,便是成陵的最初形制。据成陵管委会副主任那楚格介绍,如今的成陵是国家拨巨款1956年修建而成的,虽然大殿是砖石结构,但依然保持了独特的蒙古族风格,远看就是三座屹立在草原上的蒙古大帐。
成吉思汗就是出生在蒙古族的宫帐——蒙古包里。但是那顶承载大汗童年的宫帐肯定不是什么大帐,而是比较简陋的蒙古包,因为成吉思汗小时候生活十分贫困。在三殿中西配殿的墙壁上,画着成吉思汗的童年生活:站在瘦马旁的衣衫褴褛的少年,提着奶桶辛苦劳作的月伦夫人(成吉思汗的母亲),还有他们家破旧的勒勒车……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月伦夫人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女们的教育:一个草原上生长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妇女,在星光下在篝火旁给孩子们讲草原英雄的故事,讲蕴含着哲理的传说,告诉他们怎样宽容地对待别人,怎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来打败敌人,最后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对于游牧民族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受教育的机会。幼小的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名字)心里就这样埋下了做英雄的渴望。的确,历史上很多伟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从童年的困苦中走出来的铁木真,开始他漫漫的英雄之路。连接三殿走廊的墙壁上的巨幅壁画,展现了铁木真结交好友、招收部众、团结扎木合、投靠王汗、草创制度、击败扎木合联军、打击王汗、出击乃蛮部直至统一蒙古高原的成功之路。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四海的汗王)。此前,蒙古高原始终处在诸多部落分崩离析各自为战的状态,成吉思汗把统一与和平带给了蒙古人民。站在这幅壁画前,看着画面上欢呼的人群,我仿佛在静悄悄的走廊尽头听到了那远古的欢呼声,领略了当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从古至今,“统一”这个字眼总是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称汗后,成吉思汗开始了他东征西讨的生涯。在东西配殿徘徊,无意中我看到了一幅地图,这幅地图是13世纪元帝国和蒙古四大汗国的地图,这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创建的庞大帝国的版图。在这幅地图上,从元帝国统治中心元大都(今北京)出发,恍惚可以看到茫茫的草原,闻到江南的花香,感受到大海的壮阔,听到波斯商队的驼铃,而这驼铃声可以横穿120个经度,纵跨40个纬度而畅通无阻,正像史书中所载“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在邻家……”这是因为帝国版图空前辽阔,驿站四通八达,海运畅通无阻,东西方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中国的四大发明闪耀着东方文化的光辉传入了西方,而西方的文明也随着承载葡萄、西瓜的驼队而传入了东方。
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让成吉思汗从一个穷困的牧童变成了一代天骄?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历史上创建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如此辉煌的丰功伟绩?带着这些疑问,我继续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