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过年如何放假 包拯曾上书将7天假缩为5天

年年过年,年年放假。以前过年放七天假,初一放假,初八上班;现在还是七天假期,不过在放假时间和上班时间上均提前一天:除夕放假,初七上班。这样一改,在外地工作的上班族才有可能及时返家,赶在除夕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比大年初一才放假合理多了。宋朝人是怎样放假的呢?

令人称奇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宋朝的新年假期竟然跟今天一样,也是放假七天。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自宋太宗即位以后,到宋真宗退位以前,历年元日(春节)均给七天长假。除此之外,每逢冬至与寒食,同样也是七天假期。至于中秋、重阳、端午、七夕等节日,最多只有三天假期,甚至缩减为一天假期。也就是说,宋朝每年长达七天的假日只有三个,即元日、冬至与寒食。

现在的老百姓喜欢将七天长假与五天假期称为“大黄金周”,将三天假期称为“小黄金周”。照此说法,宋朝人每年通常能享受到三个“大黄金周”,也就是“元日黄金周”“冬至黄金周”和“寒食黄金周”。

但七天长假并没能一直持续下去,正如现代*对传统节假日的安排会有所变动一样,大宋朝廷也曾经调整新年假期。宋人庞元英在其著作《文昌杂录》中写道:包拯为三司使,上言:每节假七日,废事颇多。请令后,只给假五日,自此始也。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宋仁宗在位时,他当过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主管全国的财政收支与盐铁专卖,工作繁忙,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变成一年五百天,别人欢迎放假,他这样的大忙人却不欢迎,所以他上书仁宗皇帝,将七天长假掐头去尾,缩短为五天假期。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包拯那样勤于公事。七天假期改为五天以后,绝大多数官员都非常不满,一到过年的时候,他们不是提前请假,就是借故拖延上班时间,总要想方设法将假期延长几天。所以到了宋哲宗即位以后,新年假期又从五天恢复到了七天。

总的来说,在北宋一朝,除了宋太祖时期国家初创、制度未定以外,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期的新年假期都是五天,而宋太宗、宋真宗、宋英宗、宋哲宗与宋徽宗等时期都是放假七天。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金国军队先是肆虐中原,继而渡江南下,撵得南宋小朝廷东奔西窜,最初十几年连一个固定的首都都没有。此后六七年内,宋高宗常常*移驾南京,直到绍兴十一年 (1141 年)宋金议和,杭州才成为南宋事实上的首都(名义上称为“行在”,意思是御驾暂时驻扎之地,仍非首都)。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完全没有闲暇过年,不可能颁布一道新年放假的政令。宋金议和以后的第二年(1142 年),战火基本熄灭,天下基本太平,南宋朝廷总算喘了口气,宋高宗宣布大赦天下,这一年春节放假五天。自此以后直到南宋灭亡,每年春节假期基本上都是五天。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回宋朝过年的话,一定要选择北宋,而不要选择南宋,因为南宋的假期太短。

地方长官过年也不能离职半步,否则即遭罢免

对官员们来讲,放假并不代表可以回家睡大觉,为了保证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放假期间必须安排人来值班。宋朝官场术语中有一个词叫“休务”,这个词常常跟放假并列,例如朝廷宣布放假之时,一定会注明是否休务。

什么是休务?就是不值班。什么是不休务?就是值班。宋太宗雍熙二年(985 年),朝廷宣布“元日给假七日,休务一日”,意思就是新年放七天假,其中大年初一那天不用值班,其余六天则要轮值。宋太宗雍熙三年(986 年),由于北方正在打仗,故此“不休务”,过年归过年,工作要照常进行,各大机关必须天天安排专人值班。

宋哲宗元二年(1087 年)除夕,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描写自己如何过年: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盘。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

在这首诗里,“椒盘”指的可不是一盘辣椒,因为宋朝还没有辣椒(辣椒直到明朝才进入中国,直到清朝初年才走上中国人的餐桌)。这里的“椒”,指的是花椒。中国古人迷恋花椒,将其视为特殊的香料,用其指代一切美好芳香的事物,例如用“椒房”指代香闺,用“椒乳”指代香乳等等。

“椒盘”呢?指的是春盘。春盘类似现在*人新年祭祖时必备的春饭,只不过春饭通常用碗盛放,而春盘则是用盘子盛放,并在盘子里的菜肴上竖插装饰品,例如一朵纸花、一面小旗、一段柏枝、一支线香之类,将菜肴打扮得既热闹又肃穆,既喜庆又庄重,用来敬神。

苏辙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他以前做地方官,没机会回京过年(苏辙的父亲苏洵生前曾经在开封宜秋门内买房安家,该处房产后来成为苏辙与苏东坡兄弟在京师的共同住所),去年好不容易调回京城,终于有机会跟家人一起敬神祭祖、围炉聚宴,今年却又不行了,因为今年春节他不休务,轮到他值班,皇帝不放他回家过年。这首诗第一句“七度江南自作年”,意思是在江南做了七年地方官,都是自己过年,不能与亲人团聚。为什么不能与亲人团聚呢?因为朝廷不允许。

按照宋朝制度,地方长官除非任期已到、父母亡故或奉有特旨之外,一般不能离开任职所在地,每逢节假日也不准回乡探亲。例如县令、知州、知府、节度使、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司、提举茶盐公事等官员,均为地方长官,每逢过年,其下属倒有可能回家过年,唯独他们身为长官,不能离职半步,敢有违犯,即遭罢免。

正月初一,皇帝天不亮就要起床

朝廷之所以定下如此严令,并非不通人情、不近情理,而是因为当时交通落后,假如允许地方长官回家过年的话,他们会在路上耗费大量时间,将重要工作统统耽误。

南宋诗人陆游著有一部《入蜀记》,出版界将其作为游记名篇重新出版,其实它是陆游从绍兴老家去四川奉节赴任途中写成的日记。这部日记将古代交通之落后与长途旅行之艰险描述得淋漓尽致:1170 年旧历五月十八,陆游从浙江绍兴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他顺风挂帆,逆风拉纤,白天行船,夜晚靠岸,一有大风雨,赶紧去湾里躲着,等晴天再走。就这样走走停停,紧赶慢赶,直到这一年的旧历十月二十七,他才抵达目的地。总共三千里水程,他老人家走了半年。后来陆游在四川当了六年官,度过了六个新年,其间从未返回绍兴一次。为啥?一是因为朝廷不允许离开岗位,二是因为路上太难走,太耗时间,即使朝廷允许,他也未必愿意回去。

前面举的两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因为无论是从开封到眉山,还是从绍兴到奉节,都必须走水路,而且路程都很远。如果任职地离乡较近,是不是就有时间回家过年了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遥想当年,王安石变法失败,*下野,去南京隐居,其间有人诬陷他谋反,他大惊失色,火速从南京赶往开封向皇帝分辩。这回他走的是陆路,骑的是快马,结果在路上仍然花了整整七天。本章前文说过,北宋新年假期一般为七天,设若王安石在南京上任,回开封过年,等他到家的时候,假期已经结束了,再想赶到任上都来不及。

宋朝皇帝还是很有人情味儿的,既然地方官不被允许回家过年,也完全来不及回家过年,那就特许他们带家属上任,与老婆孩子一起在任职所在地过年。

以上说的是官员,皇帝在过年时同样也要值班。官员的工作是上班,皇帝的工作是上朝。宋朝皇帝并非每天都上朝(事实上任何朝代的皇帝都不需要天天上朝),皇帝真正上朝的周期是五天一次,一般在每月的初五、十五和二十五的早上举行,这叫“常朝”,意思是按照常例举行的朝会。举行常朝的时候,并非文武百官全都要参加,只有五品以上并且身在京城的大官才有资格。

即使到了过年的时候,皇帝也没有机会赖床不起,因为每年正月初一都要举行一次规模庞大的朝会,时称“元日大朝会”。按照《梦粱录》的记载,正月初一那天凌晨,大约四点钟还不到,离天亮还有三个多小时的时候,皇帝已经穿上绛纱袍,戴上通天冠,在宫殿里焚香祷告祭拜上天了。半个小时后,宫门缓缓打开,宰相率领百官迈步进宫,各国派往大宋贺年的使臣也都来了,他们在赞礼官的引导下向皇帝拜年。拜过年刚刚天亮,皇帝是不是可以散朝回去补一个美容觉呢?不可以,他还要向百官赐宴,向各国使臣赐宴,并率领大家一起观赏歌舞与杂剧,直到接近中午的时候,元日大朝会才能宣告散场。

太学生每年只有九天假期

现在的学生每年都有寒暑假,春节假期一般包含在寒假之中,宋朝学生是怎样放假的呢?

我们先看乡村学生的假期。宋朝乡村私塾假期较多,每年假期多达三个月,其中包括一个月春假、一个月秋假、一个月寒假。

春假与秋假是为了让学生归家帮父母务农,忙完春耕秋种再返校读书。寒假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来年正月初八结束。除此之外,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学校也会放假,假期一般为一天。城市学生假期较短,没有春假和秋假,只有寒假与暑假,寒假一个月,暑假一个月,加起来总共两个月假期。

宋朝*别的学校是太学,太学生的假期最少,竟然没有寒暑假,只是在寒食、冬至与新年各放假三天,加起来每年只有九天假期。不过太学生都是官宦子弟,常常打着“随侍父亲远赴外任”的旗号请假,一请就是好几个月,年终时再返校参加大考,只要考试合格,仍然有资格出来做官。

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年轻时就是太学生,他在开封太学读书,最大的乐趣是请假出来去大相国寺门口的古玩店铺观赏字画、购买拓片,如果让他安安生生守在学校里,一年只有九天出来放风的机会,他肯定是不干的。

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已经明白,宋朝的官定假期并不能让天下臣民“雨露均沾”:北宋朝廷规定新年放假七天或五天,南宋朝廷规定放假五天,可是地方长官由于不能离开岗位,实际等于没有假期;在私学读书的学生因为能放寒假,其新年假期可以视为长达一个月;而太学生的假期却只有三天。由此可见,不同阶层的人所享有的假期也不同。宋真宗曾经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颁布诏令:“泸州南井煎盐灶户,自今遇元正、冬至、寒食三节,各给假三日。”泸州南井是四川的一个大型盐场,该盐场自从北宋初年以来就一直为*财政贡献着源源不断的食盐专卖利润,而盐场工人却没有休假的权利。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同时也为了防止工人罢工甚至*,宋真宗才颁布了这样一道“恩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