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郭鹏 刺刀取弹、刮骨疗伤堪比关羽!
郭鹏.1906年10月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今醴陵市)黄塔嘴乡(现为双井乡)郭家老屋。1927年参加赤卫队,历任班长、营长、团长,旅参谋长、旅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副司令员、*军区司令员、*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一生两次长征,17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以“悍猛”著称。
急难险重排头兵
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地处湘东的醴陵县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年轻的郭鹏积极投身秋收暴动,参加了赤卫队。在当地有一个地主,曾做过*的湖南省参*,一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农协*想组织农民斗争他,农民们惧怕地主都不敢去抓。郭鹏听闻自告奋勇地说:“我去捉!”地主被抓来后,别人不敢牵他游城,郭鹏大喊一声:“我去牵!”农协要处决这个地主,别人不敢去杀,又是郭鹏冲出人群,大喝道:“我去杀!”
秋收暴动失败后,郭鹏随部分农协骨干转入深山老林进行游击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郭鹏总是挺身而出,出色地完成任务。
1934年4月5日,郭鹏所在的红十八师会合刚从湘鄂赣远征归来的红十七师,在萧克、王震的指挥下,埋伏于永新县的沙市澧田大道以北地区。
双方激战约三个小时,最终红军全歼敌旅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生俘敌旅长侯鹏飞。郭鹏率部阻击敌后续部队有功,升任红十七师五十团团长。
血战六甲浴血阻敌
1935年春,郭鹏调升红二军团第六师师长,下辖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
在挺进湘中的半个多月时间里,红二、六军团达到了调动敌人和休整自己的目的,也为部队补充了兵力和装备。部队于12月11日退出湘中,转移到贵州的石阡、黄平、镇远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寻机长征北上。郭鹏在长征途中以勇猛果敢、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打了许多硬仗、恶仗,粉碎了优势敌人的追剿堵截。
1936年初进入贵州后,郭鹏所部与兄弟部队先后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和乌蒙山区转战3个月,于3月下旬突出敌军包围,进占盘县、亦资孔地区。
六甲地区位于可朗河上游,两旁是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崖高谷深。山中的崎驱小路是敌军尾追红军的必经之路。郭鹏率部急行军三个多小时赶到六甲的石腊它丫口,与敌先头部队孙渡纵队第七旅萧本源团遭遇。红军天降,敌人措手不及,大部被歼。
仿关羽刮骨疗伤
1936年7月,郭鹏随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来到阿巴,,战斗中身负重伤。
经检查,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胯骨,距腹部仅有1分之隔。所幸腹部未被洞穿,淤血才没有注入腹内,保住了生命。但体内的子弹正在不断氧化,周围的血肉已经有发炎、腐烂的迹象。一旦烂穿腹壁,就会危及生命,所以必须立即手术,把子弹取出来。但当时医疗条件十分简陋,连做手术的麻药都用光了。贺彪和潘医生经过商议,决定向五师借点“寒冷麻药”凑合一下,没有手术刀和剪子,他们就找来一把刺刀作代用品。贺彪与潘医生向郭鹏讲明了手术的困难,给他一个思想准备。郭鹏听后说:“怕什么,我又不是头一次开刀!”子弹终于被取了出来,但子弹把骨头打断了,留下锯齿形的接口,必须用锉将骨头的接口锉平,再用刺刀刮干净,否则还会发炎、化脓。
在一没有足够麻药,二没有正规手术工具的情况下,这场外科手术无异于一次“酷刑”,是对病人意志的考验。刮骨手术开始了,病房内传来咯吱……咯吱……磨骨声,让人听了心中发怵。郭鹏疼得汗如雨下,但他咬紧牙关,没吭一声。手术终于顺利完成了,贺龙赶来看望。他一手握着潘医生,一手握着郭鹏说:“神医,神医!硬汉,硬汉!三国时关公刮骨疗毒,被传为千古美谈,当今郭鹏草地开刀,也会在红军中传为佳话!”事隔几十年后,提起过草地的事,郭鹏就感慨万千地说:“要是没有党,没有贺总,没有贺彪和潘医生,还有那抬了我几十天的6位同志,要是没有他们的心和血,没有他们的汗和力,一个带了重伤的人,怎么能活着走过那普通人都无法走过的穷荒大水草地?人们常用‘亲如手足’几个字来形容兄弟之间的情谊,可是你倘不是生活在革命的洪炉里,你又怎么能够真正感受到那藏在这几个字背后的实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