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神剑之鱼肠剑的故事 历史上鱼肠剑是什么样子?
鱼肠剑,是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勇绝之剑。出典《史记·刺客列传》。
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
鱼肠剑的传说
鱼肠剑既成,善于相剑的薛烛被请来为它看相,薛烛的相剑本领犹如通灵一般,他感受到了鱼肠剑中所蕴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原来这把剑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来弑君杀父的,真是太可怕了。后来越国进献宝物给吴国,这柄剑因此由越而入吴。相传吴王阖闾,也就是公子光,曾得到过这五口宝剑其中的三口,即胜邪(盘郢)、鱼肠和湛泸。
鱼肠剑名称由来
一种说法是认为因为剑身上的花纹犹如鱼肠,这种鱼肠倒不是指生鱼的内脏,而是要将一只鱼烤熟,剥去两胁,然后再看鱼肠,则有点像古剑剑身上的纹路,曲折婉转,凹凸不平,因此而得名。据说清朝吴大皙藏有战国鱼肠剑的墨拓本,满刃花纹毕露,就宛如鱼肠一般。其实不光是鱼肠,剑纹还可以像龟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鱼肠剑之得名,就是由于它小巧得能够藏身于鱼腹之中,一种可能是鱼肠剑的剑身细长柔韧,能够沿鱼口插入,在鱼的胃肠中曲折弯转,而抽出时则恢复原形,钢韧无比,熠熠生光;另一种可能是鱼肠剑为诸多名剑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
在我国高古(亦称上古,包括夏商周三朝)兵器史中,有两把长不盈尺、貌不惊人的短剑,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过主要角色。虽历两千余载历史风烟,形容依稀,但美名至今犹存,赫赫在耳、历久弥新。
其中一把是本文将要详述的春秋晚期“鱼肠剑”,它曾在吴国的宫廷政变中改变了历史,帮助公子光夺取政权,成为吴王阖闾——春秋晚期著名军事霸主,开创吴国辉煌史;一把是战国晚期的“徐夫人匕首”,它曾在燕国太子丹派遣的上卿荆轲行刺秦王时“图穷匕见”,险些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鱼肠剑与专诸刺王僚史实
这个发生在春秋晚期的真实历史故事,记载于《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卷八十六《刺客列传》。故事的主要角色是吴国壮士专诸、楚国大将伍子胥、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吴王僚和一把传奇的小型越国宝剑。
《史记·刺客列传》中并未直言这把宝剑之名,仅以“匕”称之;而成书年代略晚的方志史书《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编撰),已明确指称此剑名曰“鱼肠剑”。
壮士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楚国大将伍子胥(名伍员,字子胥),因父亲伍奢、兄长伍尚皆被楚平王枉杀,带着血海深仇逃离楚国来到吴国,在市井流落期间结识了专诸,知道专诸有本领。
伍子胥晋见了当时的吴王僚,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吴王出兵。这时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王所杀,所以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我们吴国打算。”听了此话,吴王便不再议伐楚之事。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暗自思量:“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应当先帮助公子光继承王位。”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夷?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的儿子僚为国君。
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札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上宾一样。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
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国君,季子札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专诸说:“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铍(笔者注:“铍”是装上了长柄的短剑,如同矛)。
喝酒喝到酣畅时,公子光假装足疾发作,退席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即“鱼肠剑”,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两把小型宝剑之一)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
到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笔者注: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云,专诸一剑穿透了吴王僚身上保护着胸膛的三层重甲、“贯甲达背”,此或为演义之说),吴王僚当场毕命。他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了吴王僚的部下。
剪除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将鱼肠剑函封,永不再用。
鱼肠剑真貌
如前所述,《越绝书》所记载的、包括“鱼肠剑”在内的越王勾践五大名剑,据说后来流入他国,皆不知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浪花里……那么,历史上真正的鱼肠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它的形制、尺寸如何?近年随着考古学发现的进程,这个历史迷团终于可以揭开了。
1985年11月上旬,浙江省绍兴县(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都)漓渚镇洞桥村村民在横路畈挖田泥时发现一把青铜短剑,通长21.6厘米,格宽3厘米,茎长6厘米。剑身较扁,略起棱脊,斜从而宽,前锋收狭。剑格较阔,圆柱茎,上有三周凸箍,首心有圆孔通茎内。脊两侧各饰一列变体云雷纹,格、茎和箍上也有卷云纹,是典型的春秋越国铜器。越国以铸造宝剑而名满天下,绍兴境内已发现的越国青铜剑已有20余把,但大多剑身较长,漓渚镇出土的是最短的一把,坚韧锋利,巧夺天工,有人认为就是五把越王名剑中的“鱼肠剑”。
无独有偶,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笔者有幸看到了一件浙江民间收藏的春秋越式短剑残段,与前剑尺寸颇为接近,而在类型学断代上更加接近春秋晚期。此剑之格、茎、首基本完整,剑身大部分已锈蚀残断。整个残段长约13厘米左右,估计完整时全剑长约23厘米上下。剑格呈凹形,正面为兽面纹嵌蓝色琉璃,背面为卷云纹嵌绿松石;圆柱茎,上有两周凸箍;剑首饰有七道同心圆,最宽的两组同心圆之间还铸有精美的人字纹。
这件越式青铜剑残段,整体形制与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甚为接近;根据现存残段的工艺特点观察,当年其完好时精美程度也近似勾践剑(当然,勾践剑之精美绝伦目前尚无可堪与之比肩者);根据其剑格、剑箍及剑首圆盘的形制特点综合判断,此剑当铸于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在位的时间基本吻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兵器研究先驱周纬先生所著《中国兵器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一书图版第四十三页,曾著录有一把清代著名学者吴大徵氏所藏的“战国古鱼肠剑”拓片,吴氏自注剑长“通长二尺”?并引沈括《梦溪笔谈》语“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称其为“天然花纹之吴越名剑”。
从拓片上看该剑为菱形薄格,尺寸过大、形制简单,实非“名剑”之属,吴氏注语亦明显有误。同时,鱼肠剑系春秋晚期名剑,亦非战国之物;且“鱼肠”之名,亦有写做“鱼藏”者,乃状其剑短小精悍,于鱼腹可藏匿。宋人以“鱼肠”为剑身之花纹貌,实则大谬。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我们对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所记载的“越王勾践五大名剑”的说法,也应辩证地来看。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名剑为列国之冠,吴越诸王(特别是越王允常、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宝剑更是剑中*,这是不争的史实,不但有可靠的史书记载,更有大量出土文物为佐证;其次,500年后成书的《越绝书》在如实记载东周吴越名剑史料的同时,在宝剑的名称和细节上是否已有传说成分,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此可见,专诸刺王僚的史实是客观存在的,使用了锋利无比的小型宝剑(《史记》中称为“匕”)也是肯定的。而当年此剑是否真的叫作“鱼肠剑”,只能把传说和史实结合起来看了。前面所介绍的两把近年在浙江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小型越式宝剑,我们也可以都称之为“鱼肠剑”,至于是不是专诸刺王僚的那把“鱼肠剑”,恐怕已无从定论。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考古学日益完善,我们今天终于可以亲眼目睹到那个年代、这种形制的“鱼肠剑”实物,并进行学术研究,这也是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