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 司马懿为何会成为三国戏的新宠?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开播了,这部剧有着一个拗口且长的剧名,以至于笔者在第一次见到其宣传海报时,都无法判定它到底想要讲些什么。

对于大多数熟稔三国故事的观众来说,最感疑惑的问题或许是:《军师联盟》为什么要选择司马懿?

这位历史上“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即便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只是在小说的后半程才逐渐重要起来的人物作为一部三国题材影视作品的主角呢?

如果回顾一下近几年来三国主题电影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或许对于理解现下《军师联盟》的横空出世会有所助益。

1994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连续剧作为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成为了影像三国不可逾越的高峰,以至于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再度拍摄三国题材影视作品变成了一桩多此一举的事。

不过,在进入2008年之后,观众们陆续看到了一批全新的三国电影(2006年前后一度成为某种“文化现象”的易中天及其《品三国》,无疑对这一批三国电影的竞相问世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包括《见龙卸甲》、《赤壁》、《关云长》以及《铜雀台》。

上述电影的口碑褒贬不一,然而它们都有着一个相同的趋势,即尽力摆脱“依样画葫芦”地依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情节来构建剧情,并且将焦点集中在某个事件,例如《赤壁》中的赤壁之战。又或某是某几个人物上,例如《见龙卸甲》中的赵云、《关云长》中的关羽、《铜雀台》中的曹操,我们可以将这些电影称为带有“风格化叙事”的三国影像。

“风格化”的三国影像为“后央视三国”时代的三国影视作品开辟了一条新路,在解构《三国演义》故事的大前提下,“风格化”三国电影中的剧情进展、人物形象乃至人际关系都获得了*重组改造的空间,而无需再与旧有的既定认识保持一致。

这对于“娱乐时代”的商业电影来说无疑是极端重要的,观众们无法再对一个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买账,适度的改编反而更加激发起他们对电影的兴趣,而电影中缩限的场景(例如《铜雀台》中的宫殿群)和似曾相识的登场人物(例如《关云长》中有如刚从《让子弹飞》片场跑来的由姜文饰演的曹操,以及同一部电影中由王柏杰饰演的宛若终极黑手式的汉献帝)也在在保证着此类备受期待(也可能是观影过后的广为诟病)的未知的神秘。

司马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为了“风格化三国时代”的最新宠儿。

这个人物仿佛就是为讲述全新的三国故事量身定制的角色:一方面,作为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以及西晋王朝奠基者的司马懿游移在魏蜀吴争霸的三国主线之外,亦因此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旁观视角”,围绕他展开三国故事成为了一个便捷且有趣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司马懿是曹魏的四朝元老(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齐王曹芳),他的人生和一系列我们熟知的三国人物都存在交集,这些交集中蕴藏着许多过去为人所忽略的“草蛇灰线”。

譬如,曹操与青年司马懿的关系到底如何,对这类人际关系的再诠释势必制造出全新的戏剧冲突,而这样的戏剧冲突正是“风格化三国叙事”赖以为生的根本所在。

更重要的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始终是一个面貌不清、缺乏表现力的角色。个中原因在于,他登场的时间实在太晚了。当他在五丈原与诸葛孔明展开对决的时候,活跃在建安时代的三国英雄们多数皆已作古。而随着诸葛亮的故去,以“安汉兴刘”为思想主旨的《三国演义》彻底丧失了它的内在推动力。

之后的章节渐渐沦为《三国志》的史料摘编,无论司马懿在诛杀曹爽集团的过程中显示的如何阴险毒辣,对于大多数《演义》的读者,都产生不了太多共鸣了,大抵会将其视作恭行天罚,对“曹贼”施以因果报应罢了。

所以,如何可以借助新的思路来重塑一个不同于《演义》的司马懿,也成为新时代三国影视作品努力的方向。

司马懿在三国影像中的崛起,似乎肇始于2010年由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三国》(俗称新《三国》),在这部电视剧里,高导演表示要忠实于陈寿的《三国志》而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从其剧名便可见一斑)。

然而最终观众看到的是一段混杂着《演义》桥段与史书记载的三国故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经由在史书与《演义》之间的迂回摆荡,新《三国》刻画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人物形象,而这其中由倪大红饰演的司马懿显然是最为成功的。

在该剧中,司马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戏份,特别是第46集之后,俨然成为全剧主角。司马懿在面对曹操时的隐忍,在辅助曹丕争夺大位时的机警与权变,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笔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面对倪大红塑造的经典司马懿形象,《军师联盟》能否另辟蹊径讲述一个逆袭屌丝黑化的故事。我们该怎样从历史的眼光来解析《军师联盟》?这几十年,有哪些三国方面的历史研究值得向大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