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励精图治为何仍成亡国之君?
崇祯励精图治为何仍成亡国之君?
说起亡国之君,恐怕很多人都会想起崇祯。在大家的眼里,所有的亡国之君身上,都应该有着鲜明的一些特点,比如残暴、昏庸、无能……但是,这些特点在崇祯身上几乎没有,相反,在他身上,还体现出了一些历代名君的特质: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心思果断等等。
所以,很多人都为崇祯鸣冤,好一个可怜的朱由检,身怀帝王之才,却生不逢时,只能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如果生在盛世,一定是一代明主云云。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明朝的灭亡,真的是“无力回天”的局面所造成的吗?
崇祯继位的时候,大明朝廷的确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朝廷内,有九千岁魏忠贤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在外,有李自成和清朝*虎视眈眈。在这种局面下,刚即位的年轻崇祯,经过认真分析形势,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他把准备投出去的第一把投枪,不动声色的对准了魏忠贤。
天启四年,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大势已去的魏忠贤自杀。年轻的崇祯皇帝,为大明肃清了横行已久的阉党。而后,事事躬亲呕心沥血,一副勤政爱民的明君形象。可是魏忠贤这一死,却带来了更加意想不到的后果。
可能是除去魏忠贤这件事做的是在是太漂亮了,所以,崇祯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不切实际的估计。当时,大明朝廷面对的是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义,以及来势汹汹的清朝部队,崇祯本以为经过自己内肃奸党后,君臣振奋,上下齐心,这种局面会向好的一面发展。可是时间过了一年,国内局面不仅没有得到好转,反而变得越来越糟糕了,农民起义军都快要打到北京城了。
倍感焦虑的崇祯,面对这些困难,坚信自己的英明神武,认为问题全都出在文武百官身上。这时候的崇祯已经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归的道路,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对于宦官的限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限制宦官出城,解除宦官兵权等措施,其实是不利于对官员和军队的控制。想来想去,崇祯决定还是按照老祖宗的那一套办法,要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