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蒋介石究竟损失了多少人力物力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均爆发于1937年,淞沪会战是高潮,南京之战是尾声,若非城破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骇人听闻,这场有如鸡肋的战役可能早就被湮没于历史云烟中,被人淡漠遗忘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掀开全面侵华的序幕,虽然蒋介石鉴于国力孱弱的实际状况,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希望延缓对日决战的进程,但日本却不给蒋介石丝毫喘息之机,中日决战如箭在弦!
当时,中日之间的国力对比,军力差距是全方位的,蒋介石深知,仅凭中国一家之力应对日本进攻,打平都是奢望,唯有将中日争端升格为国际问题,引发列强对日本的强力干涉,弱势的中国才能逃过一劫,在这一大背景下,已被逼向墙角的蒋介石只能做鱼死网破的殊死一搏,即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日本进行一场决战,拉欧美列强乃至苏联搅入中日纷争,令欧美大规模援助中国、武装中国,如此,中国才有希望转败为胜。
出于这一目的,蒋介石将中日决战之地选在上海,首先,上海云集各国侨民,有很多国家的领事馆,一旦中日决战,战火无情,难免要触犯各国利益,欧美列强怎会无动于衷?其次,上海处于蒋介石控制的江浙核心地区,既是蒋介石*的财赋重地,又是*军队易于集结征调之所。
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蒋介石调集75万人马与日本海陆空30万军队决战上海,军队人数虽多于日本,但因两国军力的综合实力差距过于悬殊,苦战3个月后,最终,此次会战以*军队伤亡30万精锐、*撤退的惨重代价告终,而拥有全面优势的日军仅伤亡4万余人,蒋介石精心打造的数个德械师也惨遭重创。
惨烈的淞沪会战令蒋介石几乎赔光了起家的老本,却没有达到令欧美列强援华的战略目的,唯一的收获是,经此一战,蒋介石确立了自己领导抗战的统帅地位。
淞沪会战后,被打得支离破碎的*军队退守南京一线,而日军则趁胜追击,剑指蒋介石*的首都——南京。
南京虽是六朝古都,被誉为有“金陵王气”,但定都此地的王朝却多为短命王朝,南京三面环山北对长江,无险可守,不利战守的地理劣势是其致命软肋。
蒋介石并非没有预料到南京之战的结局,但他当时还在做国联调解之梦,期待日本能悬崖勒马,他甚至还抱有这样一种幻想:只要保卫南京的*部队能守上一到两个月,国际形势就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苏联在内的声援中国的国家就有可能出兵迫使日本收手。
但是,当时的英美正大搞绥靖政策,德日意同盟视国际公约如粪土,英美等国还妄想将日本这股祸水引向苏联,借中日战争大发战争财,苏联也明哲保身,不愿冲在前头。
因此,欧美国家虽明知日本对中国鲸吞蚕食,却听之任之,仅做口头谴责,这些隔岸观火的国家签署的旨在遏制日本侵华的《九国公约》无异废纸一张。
蒋介石希望军队能守一两个月,实际上,淞沪之战的虎头蛇尾令*军队元气大伤,军队的战斗力、士气直线下滑,蒋介石匆忙拼凑起15万军队保卫首都南京,但这15万人多为从淞沪之战溃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其中还有数万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这使得南京保卫战未战将先怯、未战兵已慌,大敌当前,众官兵不仅未众志成城,反成惊弓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