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五次抵制美国分离*的图谋?

进入60年代初期,虽然美国不断加紧分离*,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比任何时候都响亮,而海峡两岸的“炮战”也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分离*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根据1943年美、英、中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10月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和澎湖列岛,该地区一切事务均归于中国主权之下。这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不久,随着国民*对*统治的危机、中国国内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及新中国的建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为了保持其在*及整个亚洲的利益,适应冷战的需要,即阴谋策划把*从中国分离出去。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整整十年里,美国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的论调。*蒋介石虽然依靠美国打内战,并依赖美国的庇护偏安*,但是却坚守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对美国分离*的言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先后五次反对、抵制并粉碎了美国企图分裂中国的图谋。

一、反对“联合国托管论”

国民*接收*不久,由于1947年爆发“二·二八”事件,美国感到*局势不稳,为防止中国*控制*,美国有关官员遂提出*由“联合国托管”的言论。虽然这一问题在当时并未成为美国*的最高决策,但这却是战后美国分离*的开始。

1947年3月,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的官员就向华盛顿建议,称目前*在“法律上”还是日本的一部分,用联合国名义进行直接干涉,待有了一个“负责的中国*”后再归还中国。这一建议不顾中国已根据有关文件正式接收了*的事实,而要联合国再行干涉,是为“联合国托管论”的先声。5月,刚卸任的美驻台副领事乔治·克尔向美国务院递交备忘录,明确提出为阻止*可能为*控制的情况发生,*必须置于联合国的监督之下。与此同时,美国一些人士还极力支持“*”分子廖文毅抛出主张“*由联合国托管,争取公民投票自决”的所谓“*问题处理意见书”。同年8月,魏德迈使华时就此问题到*进行调查后称,现在“有迹象表明*人对美国监护或联合国托管是会接受的”(注:资中筠:《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1页。)一时间,“托管”论调四起。当时参与策划和鼓噪“托管运动”的美国驻华机构有:美国驻台领事馆、台北美国新闻处、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以及美联社、合众社等等。其中主要人物除柯乔治外,还有美国驻台副领事卡尔、情报组长摩根和台北美国新闻处处长卡度等人。(注:贾亦斌:《论*》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刚刚归还中国,美国就企图进行分离,此举引起*蒋介石的高度警觉。当时,上海《新民晚报》刊载文章,抨击“托管”论调,指出,美国“野心分子”正利用目前中国的危机,积极争取*上层人士,推动*“托管”。文章首次披露了魏德迈访台情况及美国人办的报纸鼓吹“*托管”的言论,揭露了美国在*建立空军基地的情况以及美国某些人士有关“托管”的言行。1947年12月,*省主席魏道明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发表长篇讲话,以强烈的措词严厉驳斥“托管”谬论。他说,谣传*人民希望脱离祖国而愿受外国的统治,这一说法不仅是对*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侮辱。他以事实说明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以及归还中国的经过后指出,战后可能远东有一些遗留的问题有待对日和会解决,但是,*问题早已决定,《开罗宣言》已明确指出*应归还中国。最后他表示,坚决反对在对日和会上讨论*问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600万*人民和4亿5千万大陆的中国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斗争。(注:资中筠:《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2页。)表明了*当局的严正立场。

1948年3月,*南京当局为了弄清“托管运动”的来龙去脉,特派“行政院长”孙科到*进行实地调查。孙科一到*就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点名谴责美国领事馆及美国新闻处。美国当局不得不将卡尔、卡度等人撤换。(注:贾亦斌:《论*》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美国某些人策划的“托管运动”暂告失败。但是,美国企图分离*的步伐并未停止。

二、反对“*地位未定论”

“*地位未定”是继“托管论”破产后,美国制造的分离*的又一论调。从1948年底开始,美国一些重要人物就或明或暗地向*有关官员散布“*在‘法律上’还不是中国领土”言论。1949年3月,由美国务院提出经总统批准的对台基本政策目标是“不让台、澎落入*手中”,“为达此目标,最切实际的手段就是把这些岛屿同*分离开”。

当时,美国务院新闻发布人发表谈话称:“*地位在战时与库页岛完全一样,其最后地位将由一项和约决定”。(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9.第328页,转引自《美台关系四十年》25—31页。)公开了其官方观点。

*了解到美国这一意图后,立即作出反应,由刚去职的“前外交部长”王世杰在*发表公开讲话,严厉批驳这一论点。他说:*是“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该岛的内政外交有绝对主权;自1941年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以来,《马关条约》已经失效,自那时起,*在法律上就已归还中国,到战争结束时再从日军手中实际收回。他要求大家对“帝国主义实现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图”提高警惕。(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1949.第304页,转引自《美台关系四十年》25—31页。)这个讲话,表明了*在这一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美国正式提出“*地位未定”及付诸行动提供了时机。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注:美国《国务院公报》,1950年7月3日。)与此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海峡,一方面阻止中国*解放*,另一方面也不支持*“反攻大陆”。美国还向*当局转交备忘录,要求蒋介石配合美国的行动,不出动海空军进攻大陆。随后恢复了对*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援助。至此,美国分离*的政策固定下来,并付诸以行动。

*蒋介石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海峡自然十分欢迎,这样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阻止中国*解放*,从而得到喘息之机。但是与美国想法不同的是,蒋介石不仅反对“*地位未定论”,而且想利用朝鲜战争爆发之机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在这一点上,蒋介石与美国可说是同床异梦。因此,就在美国*向蒋介石转交备忘录的次日,台“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接受美国的要求,已命令海空军停止对大陆的攻击;同时又声称,“这只是应变措施,对于中国*统治*之地位及维持中国领土之完整均不产生影响”。(注:《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67页。)明确表示了*对“*地位未定论”及“中立”*的方案是持异议的。美国则一再告诫蒋介石不得轻举妄动;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也一天没有停止。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地位未定”的前提下,美国又一手导演了“对日和约”问题,提出重新讨论*未来地位,并毫无理由地将新中国和*当局全部排斥在和约之外。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冲突再起。

所谓对日和约,即战后由参战国与日本签订一项条约,以解决战后遗留问题。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深感*、日本作为其远东战略基地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分离*,又急需改变日本的地位,解除其被占领状况,因此加紧了对日和约的步伐。因为中国是日本侵略的主要受害者和重要的抗日力量,理应是参加对日媾和会议必不可少的国家。然而,由于新中国和*当局在*和澎湖列岛的主权问题上立场都是坚定不移的,无论哪一方的中国人参加会议,美国制造“*地位未定”的目的都不可能达到。因此在会议准备过程中,对日和约顾问杜勒斯借口美国同*在朝鲜处于交战状态,反对新中国出席。但英国已承认*,反对台北出席代表。就这样,新中国和*当局均被排斥在旧金山会议之外。1951年6月,美英两国起草的关于对日和约联合声明草案,提议:“日本放弃其对*和澎湖列岛的主权”,而“该条约的本身将不决定这些岛屿的未来归属”。(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1951年,第6卷,第1134页。)同时,两国又商定,中国将不被列入对日和约的签字国,而由日本和*当局单独签定一个双边“和约”,其有关*归属问题的条款要与旧金山对日和约一致。

美、英两国的这一行径激起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致谴责。1951年6月14日,台“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地位与盟国平等,不接受含歧视性条款。6月18日,蒋介石发表声明,称*当局参加对日和约的权利不容置疑,不接受任何含歧视性条款。7月11日美英公布对日和约第二次方案,中国仍未被列入签字国,*当局即向美国提出严重*。9月3日,即旧金山对日和会开幕的前一天,叶公超再次发表声明,称旧金山对日和会所签定的条约对*当局没有约束力。9月8日,美英等49国在排除中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对日和约。该条约没有明确*的归属问题。

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反对“*地位未定”的态度是坚定的。即使迫于美国的压力,*当局虽然接受了同日本“单独媾和”的方案,但蒋介石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三、反对“外岛停火论”

所谓“外岛”即美国对*占领的相对于台、澎以外的大陆沿海岛屿的总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地位未定论”的基础上,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而在1954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美国极力鼓噪“外岛停火论”,即意欲先将*问题国际化,再行分离*之实。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进行了极力地抗争。

1954年9月3日,为了打击美国侵略政策和阻止*军队对东南沿海的侵袭以及反对美蒋酝酿签定《共同防御条约》,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闽部队向金门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军队立即发炮还击,并出动飞机、舰只相配合,同时*当局提出“充实战力,加强动员,准备转防守为反攻,今后施政悉以适应作战为中心”。(注:*《*日报》1954年9月15日。)一时间,金厦海峡硝烟弥漫,双方炮击达到白热化。

“台海危机”发生后,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急忙召开会议,讨论沿海岛屿局势及对策。此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无力守住这些沿海岛屿;如果美国帮助*防守外岛,则将卷入与中国的战争,必然遭到世界及国内舆论的谴责。这就是说,为了这几个小岛,美国要冒同中国交火的危险。美国既要支持*政权,保住在*的利益,又不想卷入中国的内战。这就是美国面对“台海危机”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美国情报部门估计,*虽有足够的兵力攻克沿海岛屿,但要付出巨大代价。它推测,此举可能是中国对美国的试探性行为。因此,美国*及军方高层均主张“不必介入外岛纠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策划的“外岛停火论”便出笼了。此即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并争取达成停火决议。这样,既不使美国卷入沿海岛屿的争端,又能将*问题国际化,实为解决这场危机的两全之策。在取得英国的支持后,美国将“停火议案”交由新西兰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

美国此举遭到*蒋介石的坚决反对。*当局强烈反对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以及“停火”的建议。在*看来,沿海岛屿争夺纯属中国内战,如交安理会讨论,可能会在联合国内出现“两个中国”的前景而危及其“法统”地位;而所谓的“外岛停火论”,等于要*放弃“反攻大陆”,为“两个中国”的合法化铺设道路。这些都是*当局无法接受的。

实际上,蒋介石的警觉不是没有根据的。在“台海危机”爆发前后,美国国内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暗中策划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美国务卿杜勒斯在同*“外交部长”叶公超和“驻美大使”顾维钧会谈时,坚持说存在着两个中国,正如同时存在两个德国、两个朝鲜和两个越南一样。他还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同*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注:沃伦、科恩主编:《美国与东亚关系的新领域》,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面对这一系列“两个中国”的论调,联系此次安理会讨论所谓“外岛停火”问题,不能不引起蒋介石的高度警觉。

1954年10月中旬,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罗伯逊访台,就新西兰提案等问题与蒋介石进行了三次会谈,蒋介石坚决反对在联大讨论台海停火问题。12月20日,叶公超拜会艾森豪威尔,向他转达了蒋介石的三点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希望美国防止“两个中国”的理论和国际上的这一倾向。(注:《美台关系四十年》285页。)蒋介石还电示台驻美“大使”顾维钧:“对新西兰在安理会的行动应予以极大的保留,它将引起巨大的疑惑、忧虑和误解,并鼓励和支持那些正在以‘两个中国’为目标的人。”(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RUS)1955—1957,第3卷107页。)

1955年1月28日,新西兰驻联合国代表在美英的支持下向安理会提出了关于*海峡“停火”提案。*当局代表蒋廷黻当即反对,此后又在联大发表演讲,反对讨论“停火”问题,并痛斥“两个中国”的言论。2月28日,蒋介石在台北举行的“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就国际形势发表长篇讲话,强烈谴责在外岛“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设想是“荒谬绝伦”,称“大陆台澎均我土地,中华民国领土不容任何人割裂”,斥责提出此主张的“*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自私自利者”。(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34页。)其后蒋介石在多次接见西方记者时,继续严词谴责“停火”及“两个中国”的主张。

在安理会,由于苏联代表反对新西兰提案,并提出关于制止美国侵略中国的提案,又遭到美英拒绝。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2月15日,安理会决定无限期搁置讨论。这样,美国企图通过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外岛停火”的主张遭到挫败。

四、反对“金马撤军论”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当“停火”提案被搁置后,美国又向*当局施加压力,迫其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军,以彻底切断*与祖国大陆的关联,从根本上消除“台海危机”,亦从根本上把*从中国分离出去。此即“金马撤军论”。在这一关系到*“法统”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再次进行了极力地抗争。

其实,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美国和*有着根本不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在美国看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与*、澎湖列岛的“国际地位”是不同的,这些岛屿从未割让给日本,美国可以制造“*地位未定”,却无法否认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从军事上看,这些岛屿没有什么军事价值,对*本身的防卫可有可无;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又是分离*搞“两个中国”的一块绊脚石。

如果美国卷入这场因争夺沿海岛屿而发生的冲突之中,肯定会被世界谴责为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美国都视沿海岛屿为一沉重的包袱,早就有意让蒋介石退出。美曾一再向蒋表明,美台协防台澎不应包括外岛,美将不参与*对金门、马祖、大陈等沿海岛屿的防务活动。而*蒋介石则将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视为其“法统”的象征,“反攻大陆”的生命线,防御*的前沿。蒋介石认为,有金马就有*海峡,无金马即无*。因此,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极力想把美国拖进来,一再要求美国,协防台澎应包括沿海岛屿;而美国则多次拒绝,极力避免染指,双方矛盾十分尖锐。

1955年1月,台海战事向浙江方向转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月18日一举攻克了一*岛,威逼大陈岛。蒋介石认为,大陈岛丢失将危及台澎,要求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大陈地区的战斗。美国认为大陈岛不具备任何战略重要性,极力要*放弃大陈岛,将兵力收缩到台、澎、金门一线。蒋介石则趁机提出以美国公开声明把其防卫扩大到金马作为大陈岛撤军的先决条件。为了使*迅速从大陈岛撤退,艾森豪威尔作了私下承诺。这样,在美国的协助下,*军于2月12日撤退完毕。在*军队撤退大陈岛期间,蒋介石多次发表广播演说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声称大陈岛撤军是为了增强金、马防务,痛斥“停火”建议和“两个中国”的谬论。多次强调:大陆*都是中国领土,“中华民国”不容割裂;*是中国的领土、大陆必须光复,曲解*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声称只有一个“中华民国”,*绝不放弃返回大陆的权利等等。(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39页。)与此同时,*军政要员也纷纷发表谈话,表明坚守金马的决心。

*撤退大陈岛后,金门、马祖问题突出出来,“金马撤军论”甚嚣尘上。对此,蒋介石在1955年二三月间多次会见英美记者,表明*当局的立场。3月18日,蒋在回答英“泰晤士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大陆系属“中华民国”之领土,大陆沿海岛屿金门马祖更为“中华民国”*控制下领土之一部分,此等岛屿对于控制*海峡保卫台澎具有重要性,“中华民国*”决心予以保卫。(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44页。)23日,蒋在接见美报人塞尔兹伯格时,对“盟国”建议他撤出金马表示愤慨,他说:“试图强迫我们不经一战而放弃沿海岛屿是不公正的”,“我们的军队在任何情势下都将不从外岛撤退,我们将不对任何的压力屈服。我们决心打到最后一个人”。(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47页。)两天后,他在接见美报人霍华德时再次强调:“不论是否获得美国的援助,中华民国都将全力防卫金门马祖,一切在所不顾。”(注: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国**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1984年10月版,第38卷,第348页。)为了表示其决心,蒋介石甚至偕夫人宋美龄亲自前往金门视察。

虽然蒋介石一再表明坚守金马的立场,然而美国却一意孤行,坚持要蒋介石从金马撤军。1955年4月1日,艾森豪威尔召开白宫会议,提出让*当局自愿撤出金马,美国则可采取措施巩固*,并决定派特使去*做说服工作。4月22日,美远东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前往*游说。罗、雷到*后与蒋介石、叶公超等举行了两天会谈,表明美国的立场仍然是只保卫台澎不保卫沿海岛屿,要求蒋同意撤出金门、马祖。蒋介石坚决拒绝了美国的建议,不同意从金马撤退,并明确表示,不管有没有美国的帮助,他都要防守金马。蒋介石还回顾说,他曾指出,撤出大陈岛最终将导致有人提议从金门马祖撤退;如果现在再从金门马祖撤退,那么就连小孩子也不相信在防守*时他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如果他放弃金门马祖,只能导致产生进一步的压力,走向*被托管。会谈结束时蒋表示:他的答复是最后正式答复。(注:《美国对外关系文集》(FRUS)1955——1957年,第3卷,第151—156页。)蒋介石在金马撤军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得美国无可奈何。

*不仅拒绝从金马撤军,反而趁“台海危机”缓和之机增派兵力。1955年6月27日,蒋介石召见美军援顾问团团长蔡斯,提出台拟向金门增援一师兵力。此举再次引起美国高度重视。因为自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海峡后,为使*地区“中立化”,美国就规定*对大陆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前须征得美国有关方面同意。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双方又以换文形式达成一项谅解,即美台双方无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在台海地区擅自采取进攻性军事行动。因此,当得知蒋要向金门增兵一事后,美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即向蒋重申:根据双方换文,美国有权阻止*向金门增兵。但是,蒋介石仍坚持增兵金门。9月17日,蒋介石不顾美国的*,冒着违背美台换文精神的风险,下令增兵金马。1956年6月,*当局确定金门、马祖为战地政务区。到1958年夏,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前夕,有三分之一的*陆军被布置在这两个群岛上,表现了蒋介石防守沿海岛屿的决心。

五、再反“金马撤军论”

1958年8月23日,以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为焦点的国共炮战再度爆发。双方以炮战为主,以海战、空战相交错的规模空前的战争在金厦海峡延续40余天,国内外为之瞩目。此即第二次“台海危机”。

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伊始,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之势的炮击,美国态度比较强硬。它声称美对台有条约义务,并调兵遗将,在*海峡集结军事力量,摆出一幅介入“台海危机”的架势。到9月初,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实际行动只是为*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但为避免卷入中国内战,其护航仅到金门3海里以外,美国空军并不介入。然而,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使补给舰队屡遭重创,由美国“护航”的行动连遭失败。在进退维谷之中,美国故技重演,先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撤退金马。于是“金马撤军论”又起。

9月17日,美国务卿杜勒斯就台海紧张局势提出:双方停火,找出和平解决的办法。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美国以前就认为把为数众多的部队部署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公开声称*当局应该从金马撤军。(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第2859页。)

然而,*的神经最敏感之处也正是这一点。就在杜勒斯记者招待会讲话的第二天,蒋介石在*对美联社记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谈话,表示坚决反对减少外岛驻军,反对使沿海岛屿的地位有任何改变的做法,声称*没有接受停火的义务。他还强调说:“就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第2824页。)不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蒋介石是不会指名道姓地将分歧公之于世的。10月2日,美驻台“大使”拜会蒋介石,解释美国的对台政策。次日,*当局“外交部”声明,表示坚守金门、马祖,不减少外岛驻军。这一天,蒋经国代表蒋介石赴金门慰问军队,表明*坚守金马的决心。可见,在撤退金马问题上,蒋介石与美国的矛盾已达白热化。

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清楚地意识到美国逼蒋放弃金马的意图,重新考虑了立即解决金马问题的各种利弊。为反对美国分离*的阴谋,将金、马留在*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国防部长*发布告台澎金马同胞书,向*当局表达了这一新的政策立场,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炮击一周,以使*方面充分*地向金马运输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7日。)10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对金门停止炮击两周,以使金门军民得到充分补给,以利他们固守。(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4日。)

美国认为,目前停火提供了一个机会,一再敦促蒋介石撤军。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分别发表谈话,表示*当局在沿海岛屿驻军太多。10月15日,杜勒斯会见叶公超,向台当局转达了从沿海岛屿撤退的意见。但是蒋介石对此态度十分强硬,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外岛撤兵问题,是“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注:何迪、熊志勇:《美台关系大事记》,载《美台关系四十年》第299页。)这期间,美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访台,与*当局商讨重新部署兵力问题,也无果而归。显然,我解放军暂停炮击,既为蒋介石坚守金马提供了条件,又加深了美蒋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杜勒斯不得不亲自到*做说服工作。杜与蒋介石进行多次会谈,再三要求*停火,减少驻金马的兵力,并要蒋承诺不以武力打回大陆,“反攻大陆”基于民心而非武力,不使外岛成为进攻大陆的踏板等等。蒋介石既不同意保证不以武力“光复大陆”,也不同意在停火前从金、马撤军。最后经过妥协,美国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连”;*当局则*承诺恢复对大陆的手段“主要不凭借武力”。双方会谈公报于1958年10月23日发表。其后,美台军方又达成协议,在金门增加装备,减少驻军。显然,美国既不能说服蒋介石立刻从金马全部撤军,只好后退一步,以逐渐减少兵力的缓和方式达到目的。而*当局则尽量淡化“不凭借武力”这一点。台驻美“大使”叶公超在27日解释说,“联合公报的意义是强调‘政治基础’在反攻大陆中的重要性,而非强调‘不使用武力’”。其后叶在美又发表谈话,表示使用武力的权力显然并不因此项公报而受限制。而蒋介石在事后则感到公报文本的措词与他在会谈中讲话的原意有出入。(注:何迪、熊志勇:《美台关系大事记》,载《美台关系四十年》第300页。)显然,这是*当局在美方的压力下作出的权宜之计。

蒋介石与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及妥协,中国*明察秋毫。为了支持蒋介石不撤退金马,在一个中国立场上与美国作斗争,*又作出重要决策,即延续对金门的炮击,但是,炮击的方式是逢单日打炮,双日停止。10月25日,国防部长*发表《再告*同胞书》,指出:“中国的事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从长计”,“美国的目的第一步是孤立*,第二步就是托管*”;“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使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队,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告同胞书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实现的”。他呼吁海峡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并告诫*,不要屈服美国人的压力而随人仰俯,丧失主权。(注:《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6日。)自此,中国*对沿海岛屿新的决策目标是,将金、马留在*手里,作为*与大陆连接的纽带,待将来时机成熟,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蒋介石对此予以积极回应。自此以后,金厦海峡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炮战:每逢单日,双方开炮,但均不打对方的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逢双日,停止炮击。逢年过节,停炮三天,以让双方军民平安休假。这种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马拉松式的炮战方式,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即象征两岸并未停火,中国内战还在继续。*军队能借此长期占踞金、马,以此作为对抗美国长期以来迫其撤军的理由。这种炮战方式,也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抵制和反对美国*海峡,分离*的联合行动。

进入60年代初期,虽然美国不断加紧分离*,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比任何时候都响亮,而海峡两岸的“炮战”也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分离*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