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小时候的故事 整治不劳而获的“硕鼠”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思想家、诗人。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瘼,为民众所称颂,爱国爱民思想彪炳史册。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量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抗英禁烟的不朽壮举,使他名垂青史,史学界称他为“近代看世界的第一人”。

第一笔精神财富

林则徐生长在福建一户贫困的塾师家庭。其父林宾日,原名林天翰,是一位以教书为生的穷秀才;其母陈帙,又名文华,是闽中宿儒陈时庵的第五女,知书达理,为人贤惠,颇有见识。林则徐的父母共生养10个子女,长子鸣鹤不幸早逝,林则徐是次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儿子。

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幼年因生活贫穷而失学,直到13岁时才读书。但林宾日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在父母相继去世、家中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心力交瘁,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终于在29岁时以县试第一考中秀才,翌年乡试补为禀生。此后林宾日虽有官府的禀生津贴和教书的微薄收入,但除了还债所剩无几,全家生活难以维持。因此,林则徐的母亲与他的姐妹们不得不长年从事女红、剪扎之类的手工劳动。林则徐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贫困家庭中。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父亲青少年时不畏艰苦、顽强攻读的故事,母亲姐妹们在困苦中勤奋劳作的奋斗精神,加之自身受到的苦难磨炼,是林则徐人生的第一课,也是他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第一笔精神财富。这为他养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治不劳而获的“硕鼠”

父亲林宾日经常教育林则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则徐4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领进私塾开始了“旁听”学习。

父亲林宾日善于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教育林则徐,使得林则徐善于发现许多疑问,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的父亲总是很耐心地进行解答。

比如,儿子问:“人为什么要念书呢?”

父亲说:“只有念书,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

又问:“为什么要学诗呢?”

父亲说:“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书里面包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是古人智能的结晶。学诗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才能。”

有一次,林则徐给父亲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刚背完,就仰起脸严肃地向父亲发问:“爹,硕鼠是什么东西呢?”

“硕鼠就是大老鼠。”

“那写大老鼠干什么呀?”

林宾日觉得这正是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便深入浅出地给独生子解答:“这种大老鼠不劳而获。农民辛勤耕作,它却坐享其成,你说可恨不可恨?”

“该除掉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

父亲进一步教育儿子:“一些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就像这些大老鼠。”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治这些大老鼠!”儿子大声说道。

父亲林宾日对林则徐的教育不仅言传,而且常常以身作则。他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注意给林则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父亲林宾日虽很节俭,但当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

父亲经常告诫林则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仍像他父亲一样清廉、耿直,作风正派,公正无私,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谗佞小人为伍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