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曾伏击日军 埋伏5个多小时 痛歼日寇三百人
牡丹江市林口县是抗战时期“八女投江”殉难地、*吉东省委诞生地、抗联武装发祥地以及抗联各军战绩地……这个黑龙江东部的小镇,因抗日战争中惨烈的战斗被世人所铭记,而在这里“八女投江”的悲壮故事,一直激励着无数后来人。
“林口县抗联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东北抗联史”。5月30日,曾历时11年踏查考证抗联史,已逾古稀之年的林口县原政协主席于春芳与采访团走进深山密营,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抗联将士英勇不屈、誓死御敌的历史往事。
痛歼日寇三百人
在去往林口县刁翎镇的路上,有几处随山势而弯曲的道路。其中在大盘道村东面山下,沿乌斯浑河并行的一段两公里长的路段隐蔽在山水之间。这段路弯多,地形有利,是当年抗联伏击日寇的绝好战场。赵尚志、柴世荣等将领曾多次在此指挥伏击战。
“最典型的战例当属1937年1月28日那场由抗联第五军副军长柴世荣指挥的伏击战。”于春芳拿出自己整理出的资料对记者说。1937年1月27日晚,得到日军准备换防消息的柴世荣,率领抗联第五军二师五团、军部警卫营、青年义勇军和妇女团共800多人,在徐家屯渡口处集结。28日7时,天空飘起大雪,将战士们的行军脚印和地面上的坑洼填平……
经过5个多小时的埋伏,突然,远处传来“吱吱嘎嘎”的车轮声响。
天空升起信号弹,抗联战士们的步枪、机枪一起开火,手榴弹飞掷敌群。刹那间,爆炸声和鬼子的惨叫声响成一片,300多名日本兵还没来得及还手,就有一半被歼灭。没死的日本鬼子,抱头在公路上乱窜。
此时,早已埋伏在附近的青年义勇军和妇女团战士们,迎击扫射,鬼子们只好逃进大盘道村,有的趴在马槽内,有的藏在磨盘下……其中有一个胖胖的鬼子,正往鸡笼里钻,被妇女团战士杨贵珍(“八女投江”英烈之一)发现,她上前朝这个屁股还露在外面的鬼子猛踹了两脚,然后与战友徐云卿一起把这个鬼子拽出来。
332名日本兵被歼,另有28名被俘。
密营地下埋着三台缝纫机
随着抗联第三、四、五、八、九军以及救世军汇集林口刁翎地区,以刁翎根据地为中心的抗日武装蓬勃发展,遍及林口全境,成为抗日斗争主要游击区,这里建设大量密营,密营里有抗日联军的指挥机关,还有后方医院、被服厂、军械修理所、军事学校等。
战略要塞三道通镇位于林口县西北86公里处,是林口通往哈尔滨的北大门,也是连接方正、海林、依兰的中心节点城镇。
1937年9月,根据斗争需要,*吉东省委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总部设在吉东省委所在地三道通镇的烟筒砬子山。二路军统一指挥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救世军等。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部队建制,使二路军指挥部成为吉东地区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
2008年,于春芳曾拜访重庆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已离休的抗联老战士、原抗联第五军军长柴世荣的夫人胡真一。当时,老人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密营的情况:“三道通密营是我们自己挖的,打仗、运输都适合。第五军被服厂建在地下,要挖五尺深才行,挖好后搭个篷,留两个洞,我们的衣服做的好。战士们穿上以后很骄傲,都说比家里的衣服好。这个密营不但是第五军的指挥部,而且吉东省委也是在这里的密营中开会成立的。由于地势险要,敌人攻打多次都没打进来。”
“当时密营内还有指挥所、宿舍、伙房以及临时医疗所。由于战略转移需要,抗联第五军最终放弃了这处密营,而临走时埋在地下的三台缝纫机和一面红旗至今也没找到。”于春芳遗憾地说。
“将军洞”外“藏猫猫”
1938年11月至12月间,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被日军围困在夹皮沟附近,他利用一个天然山洞和森林密营与敌人周旋30余天,成功突围。为纪念周保中将军,后人将该洞取名为“将军洞”。
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于春芳老人带领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位于“柴河林业局临江林场”夹皮沟的剑石山上的“将军洞”。
记者看到洞顶的石头如同拱石巧插其间,越往里越低,洞口右前方5-6米处,有一块高1米长2米的石头,环境利于隐蔽。于春芳告诉记者,洞口前方4米处曾有一棵松树,是当年周保中将军拴马的树,现仅存树墩。
根据林口县党史记载:1938年10月,周保中率部来到牡丹江西岸联络各部队,侦察副官张贵仁从牡丹江东部地区回到指挥部,他带来抗联第五军的几封书信,信中周保中获悉“八女投江”一事。事后,周保中记下了130字的关于“八女投江”的史实记录,此事得以流传下来。
1938年11月,周保中得到报告,在勃利、依兰、方正等县,敌人集中日军4个师团、伪警备旅7个团和屯垦军1万余人前来围剿。
在部队转移中,周保中在今“柴河林业局临江林场”夹皮沟内发现一处石洞。随后,周保中以此天然山洞及原始森林为屏障,与敌人展开巧妙周旋。战士们露宿荒山雪地,渴了化雪为水、饿了吃把高粱米。此间,抗联战士多次与敌人“擦肩而过”,最近时连敌人的咳嗽和说话声音都清晰可闻。
1938年12月24日,周保中率部成功向牡丹江东部转移,进入烟筒砬子(现名虎头山)东沟,至此摆脱了敌人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