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魏延揭密 真的不是因为魏延有反骨!

魏延谋反大概是三国时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案之一,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像赵云一样计划投奔的魏延会在刘备死后谋反,怎么也说不通,身为蜀国丞相,诸葛亮却一直未能给魏延以信任,在临死前甚至留下计谋欲除魏延,这其中的缘由让人很是费解,诸葛亮为什么要设计啥魏延呢?本文将为你揭晓。

魏延,字文长,义阳(河南信阳)人。《三国演义》中说魏延是在刘备平定荆南四郡时,投靠刘备的,而且当时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劝刘备杀掉他,但这在史书并无相关记载。魏延第一次登场是在211年,这时刘备应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川,魏延作为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在平定益州之战中,魏延因作战有功,被封为牙门将军。当年长坂坡之战时,赵云因保护阿斗,也曾被封为牙门将军。

218年,刘备亲率大军攻打汉中,曹操闻讯亲率大军抵御,史称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中,魏延数战有功,最终帮助刘备夺下汉中。219年,刘备在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将治所定在成都,于是需要留下大将镇守汉中要地。当时关羽已经镇守荆州,许多人都认为镇守汉中的重任非张飞莫属了,就连张飞也觉得十拿九稳了。

但当刘备宣布最终人选的时候,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他的“军衔”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刘备大会群臣,向魏延问道:“今天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怎么做?”魏延朗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听后十分满意,群臣也称赞魏延的豪迈。

魏延镇守汉中长达八年之久,直到227年诸葛亮入驻汉中,筹划北伐。230年,魏延率军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大破魏将费瑶、郭淮,战后魏延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而且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子午谷攻关中,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魏延虽然勇猛过人,善待士卒,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芒,颇似晚年的关羽。唯独丞相长史杨仪不屑魏延,两人势成水火。甚至魏延有几次拔出刀来要杀杨仪,但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华,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此时就连东吴孙权都看出了蜀汉的这种情况:“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234年8月,诸葛亮临死前留下命令,“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死后,杨仪便让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还想让费祎与自己联名向诸将宣示。从魏延的言行来看,他并没有*的意图。

当魏延得知大军撤退后,他十分恼火,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将栈道烧毁。杨仪和魏延先后向刘禅上书说对方谋反。但魏延毕竟是武将,文官们一致担保杨仪。当魏延拦截杨仪大军时,大将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军队不明情况,纷纷逃散。

魏延和其子数人逃亡,注意他们的逃亡路线是逃往汉中,并非逃向曹魏。但杨仪派遣大将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当杨仪见到魏延的首级后,一边用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一边骂道:“庸奴!看你还能再作恶么?”杨仪赢了,魏延谋反的罪名也就成立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魏延只是想杀杨仪,并非谋反。元代的郝经更是认为杨仪是“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魏延谋反确系冤案,而且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魏延的形象更是影响深远,堪称一桩千古奇冤!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由于始终采取“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注引《魏略》)的稳打战法,一味追求兵法常规的所谓循序渐进,不仅“未能进咫尺之地”,反而使魏将对其策略了如指掌。首次北伐失败后,曹真预料诸葛亮“后山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第二年春第二次北伐,果然如此。郝昭只率千余人就挡住蜀军数万,且被郝昭所破。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斜谷,屯兵渭水南原,司马懿对众将说:“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卷七十二)亮果屯五丈原,懿乃使郭淮退之。无数事实证明,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他若当年用魏延“子午奇计”,很有可能制险而胜,三国历史也可能要改写——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诸葛亮密谋玄计,杨仪乘机陷害魏延,终于酿成蜀汉史上第一大冤案,也是第一大悲剧。众所周知,杨仪与魏延各持其能,一直不和。诸葛亮经常调和,以求平衡。最后也想借杨魏矛盾除掉魏延。这就注定,魏延将成为“阳谋”斗不过“阴谋”的牺牲品。也许是性格决定命运吧!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诸葛亮病危时,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安排他去世后的退军调度方案。这样重要的会议,只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神、护军姜维参加,把官阶、爵位高的魏延排斥在外。诸葛亮决定,由魏延殿后阻击追敌,姜维作为副将,杨仪担任退军指挥;如魏延不服从,军队仍按计行事。这就为杨仪阴谋陷害魏延提供了可乘之机。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密不发丧,派费祎去揣度魏延的意向,并抓住魏延个性矜高的致命弱点,用欺诈和激将手段,引蛇出洞,惹得魏延勃然大怒,抢在杨仪撤兵之前,率领所部径南归。杨仪便派马岱以叛逆罪追杀之,并诛延三族。这不是诸葛亮借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魏延还是想抢先奏报朝廷,指控杨仪反叛,希望舆论支持自己代丞相之位,根本没有叛逆之心。如果反叛,何不北向投魏?倒是杨仪,后因未得到丞相之位(诸葛亮早已察觉杨仪心胸狭窄,不能为相)后悔没有率兵投魏,并上书诽谤朝廷,终被流放,最后自杀。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掌握的大权,采取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多次建议和行动,进行掣肘与压制,直至借机处之,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怀疑之心作祟,怕今后后主刘禅驾驭不了魏延而出乱子,同时也为自己指定的“成承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作者评语)的接班人蒋琬、费祎扫清障碍。

最后还要多说几句。后主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知人善任,颇有其父遗风。魏延若不蒙冤,后主定会像先帝那样予以重用和依赖,魏延也会尽其才力,报先帝知遇之恩。请听魏延得到殿后命令后的豪言:何以一人之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意即宣誓:继续北伐,坚决完成复汉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