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岳起被评“实政救世” 曾大力提倡节俭
那几年,江浙两省官员的小日子可不好过,一伸手,必被捉。
嘉庆四年,一代巨贪和珅伏法,抄家发现,其财之厚旷古绝今。朝野额手称庆之余,也出现了种种“救世”之声。
为何要“救世”?和珅控制朝政十余年,致使腐败横行、吏无官德、廉耻失尽;这种堕落风气也直接波及到民间,使得整个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清王朝亟需扭转乾坤。装老年痴呆好多年的刘墉,忽然“轻健如故,双眸炯然”,提出了“革漕弊以匡政”的主张;而那位时常犯二的大学士董诰也忽然聪明了许多,悍然提出“循法以救正”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年,那位假装落水生病以躲避政敌七年之久的岳起,也忽然病愈出院,起复为江苏巡抚。
岳起,原本并不姓岳,他是满洲镶白旗人,鄂济氏,学历不高,举人出身。和刘墉、董诰等人的救世主张所不同的是,岳起的主张似乎更为全面且到位,每一件事儿都能落到实处。他在江苏乃至总督两江期间,主要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抓吏治。他在奏疏中指出,吏治之弊,在于“无处不以贿为通融”;解决之道,“除弊当绝其源”。为此,他首先拿常州知府胡观澜和盐政徵瑞的长随高柏林开刀,将他们互相勾结“派捐修葺江阴广福寺”一案办成了铁案,除罢官之外,还将所耗捐费二万余串作为罚金,责成二人分偿。以此警示官员,百姓是不可以随便搜刮的,想巧立名目谋利益谋政绩,那是自毁前程。
他还想了一招更绝的,将地方财政结余全部上缴国库。此招堪称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杜绝了贪污挪用之弊。清代两江是赋税重地,地方上油水颇多,各地官员削尖了脑袋也要谋江浙之缺,目的就是为了发财。岳起是个明白人,一点也不给这些财迷官员留空子,本该分给总督的扬州超额关税,他一分不要,全部解送京城,还下令革除这一陋习。一把手做了表率,属官们还有啥可说的?反正衙门小金库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于是乎,大小官员“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那几年,江浙两省官员的小日子可不好过,一伸手,必被捉。比如丹徒知县黎诞搞虚假政绩,被岳起劾罢之;工部派驻江南河道的官员庄刚、刘普等侵吞河工血汗钱,吏员莫澐在任所开小卖铺,运货囤积,牟取暴利等,都被岳起绳之以法。所谓风清才能气正,普通民众虽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官风的变化,他们还是能感知且能被感染的,所以,吏治是救世之本。
二是禁奢俗。“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清代自建立之初也曾大力去奢从俭,然而,乾隆中期起,皇帝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和珅“穷奢极侈,以珠佐食”。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督抚司道畏其倾陷,不得不辇货权门,结为奥援”;再加上旗人逐渐丧失了关外淳朴之风,也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整日提笼架鸟,出入戏园,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波及至整个社会,奢靡之风也是刮得呼呼的响。史载,当时许多富豪之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筵所需几费中人之产”。岳起赴任江苏之后,通过身体力行、*号召以及出台法规等措施,大力提倡节俭,希望扭转这种风气。
身为封疆大吏,他只有几个仆人,出行时连侍卫也不带,更别说肃静、回避等仪仗了;对于下属,他作了严厉要求,“无事不许宴宾演剧”,敢犯者,一经发现,绝不宽纵;官方严打“腐败文化”,民间也得跟上,他又下令,“禁游船声伎”。江苏巡抚治所在苏州,大概其苏州河上的莺莺燕燕一时都鸟兽散了。史家赞曰“吴下奢俗为之一变”,当是实情。然则第二年岳起升为两江总督,治所移至南京。可想而知,秦淮河畔这个“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估计也得萧瑟如秋,虽然史书上没说,但我们不能装不知道。
岳起的努力,效果是显然的。《清史稿》在评语中赞扬他“清操实政为(嘉庆朝)之冠”,因此,我个人称之为“实政救世”。
他在人格模式上树立了君子之范,同时又在理想追求上作了事功统一的实践。二者相结合,十分可贵!遗憾的是为时太短了,嘉庆八年他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不久遂卒,其“实政救世”思想亦戛然而止。嘉庆之后及道咸两朝,官员依旧贪腐、世风依旧奢侈,清廉如林则徐、曾国藩者,也不能免俗。
顺便交代一下,曾国藩曾极力主张并实践道德救世,然不行实政,岂非梦呓?官员重道德讲操守,固可归纳为立志做君子、修身除恶欲等等的美德,若能以力行始终,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移习易俗,修补社会之功效。但是,正如独木难成林一样,个人的道德影响力其实是有限的。岳起曾在奉天任府尹,由于前官贪黩,他去了之后,将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这种“清操”可用洁癖来形容,但是结果呢?——为奉天将军所不容。
对于一个社会生活全面腐败堕落的国度,不实实在在改良“土壤”,救世只怕是一句空话。岳起未竟之事业,后人尤应鉴之、担之并践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