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中为国血战的中国将领们人生大结局

宋哲元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曾是冯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其他四位是张之江、鹿钟麟、郑金声、刘郁芬)。

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试图通过在日本军方面的人脉达到停战。但是宋的第29军抗日情绪高涨,宋哲元在抗战与妥协中进行着思想斗争。其间,蒋介石多次电示宋哲元切勿对日军抱有任何幻想。宋哲元率29军同日军激战,失败后,放弃北平、天津。因为曾在是否组织防御上犹豫不决,丧失北平、天津,宋哲元曾被国内舆论激烈挞伐。

此后,宋哲元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总司令,继续同日军作战。1938年春,他任第一战区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于1940年3月辞职改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回四川绵阳疗养。后病情加重,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绵阳。国民*追升其为一级上将。朱德和*联名挽联:“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勿忧乎九泉。”蒋介石为其赠送“天地正气”挽幛,又送挽联:“砥柱峙中流,终仗威棱摄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

秦德纯(1893~1963)

“七七事变”发生时,秦德纯为华北最主要的军事负责人之一。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以走失一名士兵为借口要求进城检查。秦当场指示: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军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约,妨碍我国主权。日军坚持进城检查,否则将包围该城。秦立即电告部队“要严密戒备,准备应战”。

抗战胜利后,秦德纯任国防部次长、山东省主席、青岛市市长;1949年迁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46年,他和王冷斋作为证人到东京国际战犯法庭参加了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临去日本前,蒋介石要求他,一定要证明,“七.七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和王冷斋不辱使命,为绞死土肥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49年赴台,1963年9月于台北病逝。

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曾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佟麟阁奉命负责守备南苑。7月20日,日军进军,同佟麟阁部开始交战。佟麟阁部的兵力、火力和日军差距较大。但是佟麟阁与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顽强抵抗。

1937年7月28日,佟麟阁奉命向永定门方向转移,途中遭日军包围。佟麟阁在组织部队突围时,被机枪射中腿部;接着头部又受重伤,流血过多而战死。

冯治安(1896—1954)

冯治安入伍投身冯玉祥麾下。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师长的冯治安,毅然指挥其第三十七师,与侵略军展开英勇战斗。

八年抗战,冯治安大部时间在鄂西北与日寇周旋,艰难拼杀,官阶升到33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冯治安奉调徐州,任第三绥靖区长官。1948年底淮海战役刚打响,冯治安最亲密的助手、多年的拜把兄弟、后来成为秘密*员的何基沣,会同张克侠,策动起义成功,拉走了大部人马,冯治安一下成了光杆司令,遭到蒋介石的痛斥和*将领们的责骂。后来他随蒋去台,郁郁苟活,于1954年突患脑溢血病逝。

张自忠(1891年-1940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自忠与宋哲元均认为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而随着日军发动攻击,第29军军部被日军攻破,佟麟阁副军长与赵登禹师长殉国。宋哲元决定将第二十九军撤到保定,将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北平市长都交由张自忠代理,以掩护第二十九军撤退。张自忠曾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待二十九军撤出平津之后,张自忠也逃离北平。

1940年5月,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部伤亡惨重。5月16日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赵登禹(1898年-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与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军力。

1937年7月28日拂晓,日军进攻宛平城、衙门口、八宝山、北苑的中国军队。赵登禹率部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当天,赵登禹和副军长佟麟阁接到宋哲元的命令,要求他们放弃南苑,率部撤往北平方向。但是,日军起先获得汉奸出卖的第29军作战计划,遂抢先埋伏。当赵登禹乘轿车指挥部队向大红门方向撤退途中,遭日军袭击。赵登禹当场阵亡,年仅39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确任赵登禹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宣传部、*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汝明(1895-1975)

曾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失守,察哈尔位置突出,三面受敌。随后宋哲元接到报告,约千余日军正由古北口向南口与北平间的沙河急进,似有截断平绥铁路的企图。宋哲元当即命刘汝明速返张家口,准备作战。下午5时刘汝明的火车过沙河站后约十分钟,日军就赶到沙河,强行拆除路轨500公尺,日军这一行动显然是阻止刘汝明回张家口,但他们晚了一步。在张家口战役中,援军傅作义、汤恩伯、高桂滋配合刘汝明部,经过十天的抵抗后败退。1938年3月20日台儿庄会战时,刘汝明奉李宗仁令开往徐州一带。在瓦子口处,刘汝明率领六十八军猛击敌人,敌人猝受打击,惊慌回窜。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汝明出任第四绥靖区司令官。1948年,被任命为第八兵团司令官,参加徐蚌会战。1949年,*军队发起渡江战役时,刘汝明率部从安徽贵池撤至福建漳州。1949年8月,奉蒋介石之命,驻漳州的刘汝明率部接防厦门。*军于1949年10月17日攻占厦门时,刘汝明即率部乘船撤往*。台北《*日报》发文责备厦门守军执行上级命令不力,矛头直指刘汝明。刘汝明从此一蹶不振。1975年4月28日,刘汝明在*病逝。

石友三(1891年—1940年)

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石友三一生中曾先后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和日本,而又先后背叛之,故有“倒戈将军”的称号。又因喜欢采用活埋等残酷的刑罚,故人称“石阎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石友三参加抗战。为保存实力,遂与*合作。1938年2月,出任第69军军长。同年5月,任第10军团军团长。12月,任冀察战区副司令兼察哈尔省*主席。此后,石友三的反共姿态鲜明,对八路军不断进攻。其后,日本方面诱以河北省省长等职位,石友三便策划投降日本。

1940年12月1日,遵照蒋介石的秘令,石友三手下的新8军军长高树勋在濮阳对石友三发动兵变,逮捕了石友三。当天即将石友三处决。

吉星文(1908年-1958)

在七七事变中,正是他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从而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他是坚守宛平的驻军团长,努力保卫卢沟桥,鼓舞战士士气,组织敢死队。敢死队熟悉地形,神出鬼没,在20分钟内,将几十名日本兵全部消灭,一举夺下被日军占领的桥头堡。吉星文英勇保卫中华民族的尊严,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吉星文赴台,1955年任澎湖防卫副司令,1958年晋升中将,任金门防卫副司令。1958年8月23日,在金门炮战中被解放军炮火击中身亡。